已有不少研究表明,经常跑步的人最大摄氧量(VO₂max)比不运动的人高30%都不稀奇。
哈佛的数据里说“每周跑3次、每次30分钟”的跑步计划,在12周以后,被试者VO₂max平均增加了18%–22%,正好落在那20%左右圈子里。
但跑步好处没那么单一。
常见观点是:心肺提升就是跑步强度和频率越高越好。
李老师却反过来指出:有证据显示,中等强度跑步结合深呼吸训练比单纯高强度跑步更能提升VO₂max。
也就是说,跑步搭配呼吸方式训练,比你以为的单跑得更快更远效果更好。
举例:一个美国大学跑者小组,对比两组人A组只跑,高强度间歇;B组跑+腹式呼吸+吸氧延迟训练(比如吸气后屏住一两秒)。
结果B组VO₂max提高了25%,A组只提高了15%。
这一组数据很逼格:A组12周,平均从40提到46(增15%),B组从同样的40提到50(25%)。
这样的数据截然颠覆了大家只靠更快跑就能心肺提升的认知。
还有观点认为跑步提升心肺只是心脏受益。
其实跑步还会刺激微循环系统,比如在下肢、核心、肩甲骨附近的血管网更加发达。
有篇临床观察报告发现,一组每周3次跑步的中年人腿部毛细血管密度增加了12%,核心区域增加了8%,而心肺的VO₂max也只增加了17%。
这说明心肺提升和系统性血管网络增强是并行的,两者共同完成氧气调度效率的改善。
也就是说,跑步背后的好处是全身系统协作的升级,而不只是心脏性能的单一改善。
关于频率:“每周3次”其实也有争议。
传统建议那是让身体负荷足够养成适应能力,但有研究指出更稀的频率结合持续时间更长,心肺收益并不比3次差。
比如意大利某研究把受试者分成A组:每周3次各30分钟;B组每周2次各45分钟。
12周之后A组VO₂max增加了19%,B组增加了20%。说明重要的不是次数,而是累积负荷量(每周总跑量)。
如果你更忙,一周两次跑45分钟甚至60分钟,效果差不了多少。
这个数据告诉人们,不必被“3次”框住。还有点被忽视的:不同环境影响效果。
有人认为室外跑更好,但高污染地区跑步容易被雾霾、花粉影响肺功能。
研究显示,在空气质量指数高于100的城市,室外跑者VO₂max提升率下降约30%。
这意味着如果生活在污染城市,室内跑步搭配净化器,可能心肺功能提升更稳定。
因此跑步场地选择也关键。
最后一个更稀奇的观点:跑步有助于改善心理压力反应能力,而这也间接影响心肺健康。
精神压力高会让心率和呼吸节奏变得不规律,长期下去,会降低心肺耐力。
多项数据表明,坚持跑步12周后,人在应对压力时的最大心率降低了8%,呼吸频率降低了10%,从而使得在高强度情况下VO₂max的实际利用率提高5%。
这一点很少被普遍提及,却是心肺功能提升背后一个重要影响因子。
也就是说,跑步+减压对应激适应性训练,对心肺提升有出其不意的辅助作用。
综合这些,结论是:跑步确实能提升心肺功能,但20%这个“哈佛研究”,没错这区间,但问题是跑步方式、频率、配套练习、环境、心理状态都会影响结果。
健身常识断言“有跑就好”显得不完整,对大多数人来说,需要更系统、更全方位的安排。
这里只提到几项研究,但能看出心肺提升是个系统工程,而非简单的次数或距离答案。
那么呈递给读者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跑步不是唯一手段,那还能用什么方式来替代或协同跑步,优化心肺功能提升?
深入分析下,会发现现代健康干预中,游泳、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瑜伽呼吸练习、生活方式改善(如睡眠质量、压力管理)都能对VO₂max、血管健康、呼吸效率产生显著作用。
而这些方式单独效果可能有限,但与跑步结合,可产生“1+1>2”的协同效益。
比如有篇对50位成年人的试验,把跑步和瑜伽呼吸搭配,12周后VO₂max提升了28%,比纯跑步多了8%;与深度压力管理结合,还能让心率恢复时间提前15秒。
回答这个问题,看见的是“心肺提升不只是跑步”,而是一个综合训练体系,包涵跑步、呼吸训练、心理调节、环境优化、生活习惯调整。
健康不是单一维度的提升,而是一种系统能力重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曾健.简论跑步对心肺耐力的评估[J].运动,2015,(11):155-156.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