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徐庶与演义中的徐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徐庶原名徐福,出生于颍川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好学,尤其擅长剑术,且非常孝顺。初平年间,徐庶因朋友为报仇而误伤人命,不得不带着母亲避居荆州,并且改名为徐庶。
来到荆州后,徐庶专心致志地学习,广交朋友,尤其与崔州平(东汉太尉崔烈之子)、石广元(与徐庶同乡)、孟公威(汝南人)以及诸葛亮(徐州琅琊人)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得益于与诸葛亮的关系,徐庶还与庞德公、司马徽、庞统等人交情甚笃,因此,他在荆州也有一定的名气。
201年,刘备在依附刘表驻守新野时,徐庶得知刘备的到来,便主动前往投靠。当时,刘备急需人才,初来乍到的他对徐庶十分器重。然而,徐庶并非刘备的军师,也未曾像演义中那样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他更多地担任刘备的宾客,主要负责处理一些内政事务,性格低调、务实。
到了207年,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诸葛亮。刘备听后说道:“你可以把他带来见我啊。”徐庶则回答:“此人非凡,主公必须亲自去请见。”于是,刘备便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诸葛亮。这便成了后来的“徐庶走马荐诸葛”这一典故的原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件发生在长坂坡战前,且当时徐庶的母亲并未被曹操俘虏,与演义中的情节有所不同。实际上,徐庶与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共事了好几个月,远比演义中所描述的时间要长。
到了208年,曹操发动南征,徐庶与母亲随刘备一起南撤。在长坂坡时,徐庶与母亲被曹军冲散,母亲被俘。得知母亲被俘,徐庶非常焦虑,急忙向刘备请命要回去救母。刘备同意了他的请求。随后,徐庶决定投奔曹操,曹操对他极为客气,并没有对徐庶的母亲进行强迫或威胁,和演义中所写的完全不同。
投降曹操后的徐庶,恢复了原名徐福,依旧保持低调务实的工作作风。他并未像演义中那样一言不发,而是继续在曹魏体系内任职。曹丕篡汉时,徐庶已晋升为步兵校尉、关内侯,并支持曹丕称帝。223年,他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尽管徐庶身处曹魏,诸葛亮始终没有忘记他这一位老朋友。228年,诸葛亮北伐时,得知徐庶已是御史中丞,石广元为典农校尉时,感叹道:“难道曹魏的能人太多了吗?他们的官职怎么才这么小?”徐庶与石广元的官职虽然不低,但与诸葛亮的丞相比,的确显得有些差距。
而另一位朋友孟公威,官职则要显赫得多,他被任命为曹魏的凉州刺史、征东将军。北伐时,诸葛亮曾给司马懿写信,并通过杜袭转交给孟公威,传达自己对老朋友的关怀,显示自己并没有忘记这段友情。
展开全文
回顾年轻时,诸葛亮对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说过:“你们将来一定能做到刺史、郡守之类的大官。”他们三人齐声问道:“孔明,你呢?”而诸葛亮自谦地笑而不答,内心自比管仲、乐毅之流,预见着自己终将成就一番伟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