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三苏坟是文坛泰斗苏东坡和弟弟苏辙的长眠之地。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络绎不绝前来怀古感时、拜谒先贤。人们在这里参观凭吊一番之后,往往会问这里还埋有苏家什么人?工作人员可能会告诉你,除了二苏之外,还有苏辙的长媳梁氏和次子苏适夫妇,以及后来迁葬于此的孙辈六公子。
其实,埋在三苏坟的苏家人远不止于此。据有关史料证实,仅和苏东坡同时安葬的就有三人:苏轼的继室
王润之夫人和二儿媳欧阳氏(迨妇欧阳氏)及苏辙的三儿媳黄氏(八郎妇黄氏)。迨妇欧阳氏是苏轼次子苏迨的原配夫人,是欧阳修的孙女,欧阳棐之女。对她的死苏轼在《祭迨妇欧阳氏文》(1)p1573中专有记载。润之夫人和迨婦欧阳氏都是于元祐八年在汴京先后病故的。她们的灵柩又都暂厝于京西的慧济道院。苏轼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去世后,苏迈于次年四月赴开封把润之夫人和欧阳氏的灵柩从京师一起运到郏城县上瑞里待葬。当灵柩途经许昌时,苏辙率全家路祭亡嫂润之夫人。苏辙在《再祭亡嫂王氏文》中说“迈往告迁,及迨初妇,灵輀(灵车)是升”。(2)p1389这是祭告嫂嫂说,是苏迈把您和迨妇欧阳氏的灵柩一块迁运过来的。之后,到闰六月二十日苏轼和润之夫人合葬于同一个墓穴。迨妇欧阳氏另有所葬。
绍圣年间,苏辙在党祸纷争中,从筠州贬至雷州,再迁循州(广东龙川),一直都是由三子苏远及儿媳黄氏相陪,服侍照料自己和夫人史氏的起居生活。不幸的是,到达循州的第二年(1099年)黄氏身染瘴毒不治而亡。苏辙感念儿媳黄氏温厚贤淑,为自己颠簸流离,备尝艰辛,长达七年之久,亲自撰写《祭八新妇黄氏文》。祭文中对儿媳的愧疚之情充满字里行间,表示,“猶冀灾厄有尽,天造有复,全柩北返,归安故土。”(2)p1391
决心对儿媳有个好的交待。
翌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辙获准“外军州任便居住”。于是苏辙带领全家千里迢迢,扶柩北上,岁末回到许昌。苏辙过罢春节就给哥哥写信商量,想把八郎妇黄氏就近葬在汝州郏城上瑞里的自家地里,将来如不能归蜀,就将辟为苏家族茔,你我兄弟二人百年之后也归葬于此。此时苏轼尚在北归途中,五月接信后立即回复:“葬地,弟请一面果决。八郎妇可用,吾无不可用也。更破十缗买地,何如留作葬事,千万莫循俗也”。(1)p1477
苏轼写罢此信六月即染病,病危时又“以书嘱辙曰:‘即死,葬我嵩山,子为我铭’”(2)P1410,七月便谢世。苏辙也就把安葬黄氏的事搁置下来。直到安葬苏东坡时,即崇宁元年(1102年),才把黄氏安葬于此。苏辙在《再祭八新妇黄氏文》中说“嗟哉吾兄,没于毗陵,返葬郏山。兆域宽深,举棺从之,土厚且坚。”(2)p1389讲的就是这件事。苏轼葬郏缘起于为八郎妇黄氏选择墓地,她是苏轼葬郏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人物,所以,三苏园中必有其应有的位置。因此,苏轼葬郏时,实际上安葬的是四个亡灵,出现的是三个坟冢,这里就是以苏家族墓的形式出现。
十年后,即政和二年(1112年)十月苏辙在许昌病故。到政和七年(1117年)三月夫人史氏去世,才把他们夫妇“同葬汝州郏城县上瑞里”(8)P668
出坟院大门沿神道南行约100米,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墓冢。西侧的是《宋苏先生讳迟夫人梁氏墓》。墓碑是清道光四年知县李虎臣重立的。碑文称“考苏氏族谱,迟为文定公长君。……国朝顺治初,邑侯笃行张公,始为封树。主簿乔钵又得夫人墓志铭于穴中,具衣冠以掩其骸。”(5)P40碑文告诉我们,这是苏辙长子苏迟夫人梁氏墓,是顺治三年(1646年)县令张笃行和主簿乔钵发现的。
东侧的为《宋苏先生讳适暨夫人黄氏墓》,墓碑是郏县人民政府1986年建立的。这个墓是1972年当地农民浇地时发现的,经省文物部门考古鉴定为苏辙次子苏适夫妇合葬墓。这个墓的发现为研究三苏坟提供了一个准确的参照物,具有重大意义。
曹说之为苏过撰写的《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载,苏过“暴卒于镇阳行道中,年五十有二,时宣和五年(1123年)十二月乙未。……其葬以七年四月辛酉,墓在先生兆东南。”(3)p43《金史.卷一百三十》也载,“东坡、颖滨、叔党俱葬郏城之小峨眉山。”(4)p1877
看来,苏过葬郏无疑,尽管目前尚未发现其墓。
从理论上讲,凡是在苏轼葬郏至靖康之乱北宋灭亡(1127年)这二十五年间死去的苏家人,都应该埋葬在郏县三苏坟(权称苏家后裔葬郏推理)。颜中其先生主编的《苏姓名人传.苏迈》载,政和二年(1112年)“苏迈回归许昌,准备过‘仰食田园’的生活,但不久就在当年去世。他终年54岁,官至驾部员外郎。”(5)p262
台湾学者李一冰的《苏东坡大传》载“轼故后十一年,宋徽宗之政和二年,迈亦逝世,得年54岁,官止驾部员外郎。”(6)p517
舒大刚先生的《三苏后代研究》也说“苏迈葬郏城之说可信”(4)p26
苏迈于政和二年在许昌病故,是和苏辙同一年去世的,葬在郏城三苏坟完全在情理之中。
近读苏肇平先生编撰的《眉山堂苏氏世家·苏迈年谱》载,苏迈“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三月十五日卒于龙泉岗,终年六十一岁。……临终前留下遗言:‘葬我白云山下小龙岗’。由经学家勘定,取主穴于小龙岗龙头之上。……现苏迈墓仍在,高近两米,直径近六米,……已被萧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的确是一种新的发现和提法。苏迈究竟葬郏,还是葬萧?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考证。
根据“苏家后裔葬郏推理”死在靖康之乱中的苏迨,苏远也应该葬在这里。舒大刚先生的《三苏后代研究》依据《云桥诗话》的“迨、过六子咸东西袱”。和周亮工的《因树屋书影》“迈、迨、适具葬此。”(3)p26都注明他们“葬郏城县小峨眉山”(3)P40。看来,舒大刚先生,《云桥诗话》及《因树屋书影》与“苏家后裔葬郏推理”的观点是一致的。苏家六子中除了苏迟绍兴二十五年卒,葬于兰溪灵洞外,其余五子都是卒于北宋末年,均应葬在郏县三苏坟。但梁氏墓犹在,所以在三苏园中还是应有六个苏家子辈的坟墓。如果说“苏家后裔葬郏推理”仅是逻辑推理的话,那么随着顺治年间梁氏墓的发现,苏适夫妇合葬墓于1972年的考古发掘,以及近年对苏过,迨婦欧阳氏和八郎妇黄氏葬郏研究成果的出炉,则证实了这种推理的正确性,合理性,也说明古人所言不虚,定有依据所在。
苏家子辈六人,五人都葬在苏坟,他们坟墓的位置在哪里呢?苏适夫妇合葬墓的考古发掘为我们研究三苏坟提供了准确的参照依据。苏迟夫人梁氏墓是顺治年间郏县令张笃行和主簿乔钵拜谒三苏坟时,发现其遗骨和墓志铭所确认的,应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物。苏迟为苏辙的长子,夫人梁氏墓居右,苏适为次子,坟墓居左,说明这不是鱼贯葬法,而是夹棺葬法,即伯居中,仲居左,叔居右。那么依此类推苏远和八郎妇的合葬墓应该在梁氏墓的西北方向。清康熙《郏县志》载,“梁氏墓北有墓一。”(7)p72此墓即应是苏远夫妇合葬墓的位置。这是苏辙一房三子坟墓的位置,那么苏轼一房三子就应该排在苏适夫妇合葬墓东南方向,依次应该是苏过,苏迈及苏迨夫妇的合葬墓。如此葬法排列只是笔者的管孔之见,但和苏适墓志铭所载苏适夫妇“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3)p67,及苏过墓志铭载,苏过“墓在先生兆之东南”(3)p43
,均极相吻合。对苏坟葬法的探讨仅是初步尝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发掘和验证,更有赖于方家师长赐教。
在三苏坟院内,苏辙墓的西侧有六个坟冢,人称是苏家孙辈的六公子墓。但很显然那不是苏家孙辈坟墓应居的位置。各种史料对此记载较少。清康熙《郏县志》载,郏县名人仝轨曾说,“子由墓西有墓四”(7)p72
在上个世纪的很长时间里,人们看到的这里是五个坟冢。2002年第十四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郏县召开前夕有关人士才又增筑一个。坟前现存的墓碑是清道光四年(1824年)知县李虎臣重立的。碑文称六公子是箪、符、箕、籥、筌、筹。苏轼共有12个孙子。可是他生前只看到箪、符、箕、籥、筌、筹这六个。所以《东坡先生墓志铭》载,苏轼有“孙男六人,箪、符、箕、籥、筌、筹”。(2)p1421同时苏辙还有10个孙子呢!难道苏坟中的六公子恰巧就是东坡墓志铭所说的孙男六人吗?苏符在南宋绍兴年间官至中书舍人,礼部尚书等职,上表朝廷为东坡平反昭雪,曾代表南宋出使金国。苏山撰写的《先公行状》载,苏符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除知邛州,命下未拜而薨,……以三十一年己酉葬于眉山县修水乡顺华里。”(3)p356
至于“筌、筹”未成年即夭折。他们何来葬郏?一百八十多年前的好心知县李公在树碑时不知作何是想?即便是孙辈,也未必正好就是箪、符、箕、籥、筌、筹!岂非常识性错误!事实上,苏辙死后15年就发生了靖康之变,郏城沦为金地,南宋和金在黄淮之间长期形成拉锯战,接着是元世祖问鼎中原之争。长达百年的穷兵黩武,兵荒马乱,使黎民百姓四处流离,民不聊生,苏坟自然也荒芜凋零,满目疮痍。战争过后幸存者将其父兄遗骨带回先茔,在一片荒野中,埋在祖宗墓旁,已属不易,还谈何葬法。所以说,六公子墓是后人将轼、辙孙辈迁葬过来的说法较为合理。
人称“三苏坟”,实际上这里埋葬着轼、辙祖孙三代数十口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苏氏族茔。尽管有些墓葬目前尚未发现,但随着苏学科研工作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逐步被人们所认知。
青山有幸埋忠骨,苍柏无语寄深情。苏轼葬郏已历九百余年,三苏坟历经沧桑,几度兴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也带来了些许难解之谜。以上谨述一二管见,难免疏漏舛误,聊作引玉之砖,敬请方家指教
参考书目
(1)苏轼.
苏轼全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 p1573
p1477
(2)苏辙.
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P1389 P1386
P1410
P1421
(3)舒大刚.
三苏后代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5. P43 P26 P67
(4)脱脱.
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 2001 .p1877
(5)颜中其
姚得臣.
苏姓名人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P262
(6)李一冰.苏东坡大传【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 P517
(7)郏县档案馆.三苏坟资料汇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 P72
(8)孔凡礼.苏辙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2001. P668 P669
(责任编辑:惠光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