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认为,只要自己身体没觉得不舒服,或没有性生活,妇科检查就可有可无。其实不然,上海妇科医院-徐浦中医医院医生表示,妇科检查就像女性健康的“定期体检”,能在问题萌芽时揪出隐患。妇科检查是守护健康的“必修课”,不要害羞,不要迷茫,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妇科检查的相关事宜。
妇科检查不能“等有症状再做”
“我平时没肚子疼、没异常出血,应该不用做检查吧?”这是很多女性的误区。但妇科疾病的“狡猾”之处在于:早期往往悄无声息,等出现明显症状时,可能已错过较好的干预时机。
比如宫颈癌,从HPV感染到发展为癌前病变,再到浸润癌,通常需要5-10年。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明显症状,而通过宫颈筛查(TCT+HPV)能提前发现病变。除了肿瘤,妇科炎症、内分泌失调等问题也需要靠检查发现。
没结婚、没性生活可不做?
不行,即使没有性生活,若出现月经异常、腹痛等,也需做“无创伤检查”(比如经腹部超声,不用阴道探头);有性生活不是“做检查的前提”,健康监测不分婚否。
查一次能管好几年?
不能,妇科疾病是动态变化的(比如HPV感染可能随时发生),尤其是育龄期女性,需按“年度频率”定期查;若有家族史(比如母亲患乳腺癌),还要缩短检查间隔。
妇科检查包括哪些项目
①常规妇科查体:用肉眼观察外阴、阴道、宫颈的外观,看看有没有红肿、溃疡、赘生物;还会用手(双合诊)摸摸子宫和卵巢,感受大小、位置正不正常,有没有压痛。
②白带常规:看看清洁度咋样,有没有滴虫、霉菌、细菌感染等。
③宫颈癌筛查:看看有没有癌变或癌前病变,同时查有没有感染高危HPV。
④妇科彩超:可以看子宫、卵巢、输卵管,有没有肌瘤、囊肿、息肉等。
⑤乳腺彩超:筛查肿瘤、囊肿等病变,评估乳腺健康状态。
⑥性激素检查:一般是抽血,看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等激素水平正不正常。
⑦肿瘤标记物检查:是肿瘤细胞异常表达产生的物质,有助于相关诊断。
不同年龄检查重点不同
青春期(12-20岁)
检查项目以“基础评估”为主:妇科超声(看子宫、卵巢发育情况)、性激素六项(排查内分泌问题,如多囊卵巢)。
育龄期(21-49岁)
基础项目(每年1次):妇科内诊(医生通过触诊检查阴道、宫颈、子宫、附件有无异常)、阴道分泌物检查(查阴道炎、霉菌、滴虫等)、妇科超声(看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专项筛查(按周期做):21-29岁每3年做一次TCT(宫颈细胞学检查);30-65岁每5年做一次TCT+HPV联合筛查(或每3年单独做TCT);40岁以上每年做一次乳腺超声(35岁以上有家族史者提前做);计划怀孕前3-6个月做孕前检查。
更年期(50岁以上):
每年一次“全面妇科检查”,包括TCT+HPV(若之前连续阴性,65岁后可停止)、妇科超声(重点看子宫内膜厚度,排查内膜癌)、肿瘤标志物(如CA125,辅助筛查卵巢癌)。
妇科检查小贴士
·检查时应避开月经期(紧急情况除外);
·检查前24-48小时禁止性生活,避免阴道冲洗或用药;
·穿宽松衣物,方便脱卸;
·放松身体,过度紧张可能影响检查结果;
·检查前记得排空膀胱(需憋尿做腹部超声除外);
·未婚或无性生活者,一定要提前告知医生;
·详细记录月经情况,方便医生判断检查时机;
·若有药物过敏史或怀孕可能,也需要主动说明。
身体有这些症状赶紧查
肚子/腰疼:尤其是小肚子疼、夫妻生活疼痛。
下面不舒服:痒、疼、烧灼感、长东西、破皮。
排尿异常:尿频、尿急、尿痛。
乳房异常:摸到硬块、乳头流水(尤其带血)、皮肤变样。
异常出血:非经期出血、啪啪后出血、绝经后出血、月经量特大或拖很久。
白带不对劲:颜色怪(黄、绿、灰)、味道臭、像豆腐渣/泡沫、痒痛难忍。
妇科检查从来不是“麻烦事”,而是女性了解身体的“窗口”。从青春期的月经监测,到育龄期的癌前筛查,再到更年期的健康维护,每一次检查都是在为“长久健康”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