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规划 > 发展规划

壤塘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

发布时间:2016-04-20 13:51    来源:壤塘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   字体:  

    

    

    

    

壤塘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2020年) 

    

    

    

    

    

    

    

    

  一六年一月 

  
 

     

    

  第一篇  科学谋划总体布局,奋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二篇  贯彻落实总体目标,努力建设一城两县三地.

  第三章  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城镇化,着力建设高原林海秀城

  第一节  构建一主三中心城镇空间格局

  第二节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推进高原特色城镇建设

  第四节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第五节  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第四章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努力建成国家深度贫病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县

  第一节  精准实施七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

  第二节  深入实施脱贫攻坚重点工程

  第三节  创新脱贫攻坚体制机制

  第五章  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打造川甘青河源生态文明示范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第三节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四节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第六章  做响壤巴拉核心品牌,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三地建设

  第一节  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第二节  健全完善旅游发展要素

  第三节  做响觉囊文化旅游品牌

  第四节  创新发展旅游产品体系

  第五节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第三篇  着力夯实发展基础,积极培育县域支柱产业

  第七章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第一节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八章  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第一节  大力发展高原生态农业

  第二节  科学发展林下种养经济

  第三节  促进牧业产业化发展

  第四节  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第五节  加快完善农牧业服务体系

  第九章  有序发展生态工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第一节  有序推进绿色能源开发

  第二节  积极推动特色加工业发展 

  第三节  合理开发与利用矿产资源

  第四节  培育良好投资和经营环境

  第十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旅游发展承接能力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第二节  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

  第三节  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第四节  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四篇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法治壤塘建设

  第十一章  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

  第一节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节  推进健康壤塘建设

  第三节  促进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

  第四节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第五节  加强就业创业体系建设

  第六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二章  全面实施依法治县,构建法治壤塘保障力

  第一节  全面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第二节  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

  第三节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第四节  全面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第五篇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确保总体战略顺利实施

  第十三章  加强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第一节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第二节  推动发展方式创新

  第三节  实施开放合作战略

  第十四章  强化纲要保障措施,确保目标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加强规划衔接

  第三节  转变政府职能

  第四节  力促体制创新  

  第五节  强化要素保障

  第六节  引导公众参与

  附件1:壤塘县十三五规划储备项目概述

  附件2:名词解释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和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关键期。《壤塘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根据国家、省、州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相关建议编制,广泛征求了全县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本《纲要》立足壤塘基本县情,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的发展环境、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和保障措施,描绘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本《纲要》是政府履行职责的行政指南,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科学谋划总体布局,奋力推进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基本完成十二五总体任务。十三五时期,县委、政府立足壤塘实际,高瞻远瞩,科学制定全县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扣全州加快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目标,坚持生态壤塘、文化壤塘、小康壤塘、健康壤塘、法治壤塘发展思路,立足一城两县三地定位,强力推进觉囊文化旅游经济集中发展区、生态经济集中发展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发展战略的实施,立好农牧产业、文化产业、生态产业和资源开发产业四根支柱,实现壤塘经济更具实力、生活更加幸福、城乡更显秀美、社会更为和谐目标,力争2020年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二五以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全面开发开放、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重大机遇,按照全州发展为要、稳定为重、民生为本、团结为根、党建为基总体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全县经济更具实力、生活更加幸福、城乡更显秀美、社会更为和谐根本目标,以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为主线,以推进两区一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净化治理三管齐下,坚定不移抓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旗帜鲜明反分裂,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基本完成十二五总体任务,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旅游支柱地位初步形成。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000万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9.2%;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期末的43.2:13.6:43.2调整为32.2:19.8:48.0。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5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4倍;累计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738万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92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6.4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支出总额的1.9倍。以中壤塘觉囊文化旅游经济集中发展区为中心的文化旅游发展迅猛,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0万人次,实现收入26212万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25.4%提高到36.2%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二五时期,交通实现新跨越,5年完成投资21.89亿元,建成了阿两路、壤班路、门上路改(扩)建及曾克寺公路改线工程,新建农村通达工程114公里、通村通畅工程320公里、桥梁22座、乡镇汽车站3个,村级招呼站30个,安装路侧护栏107.9公里,提升改造县级汽车客运站1个,G317线改扩建投资完成过半;电力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城关、小伊里110千伏和吾依、上杜柯、中壤塘罗格多35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尕多35千伏更新改造及10千伏以下配变电线路建设,全县4203户农牧民实现光伏独立供电;全县供水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完成县城集中供水升级改造和中壤塘、南木达集镇供水工程,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753处,城乡4万多群众用上安全干净自来水;城乡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建立通讯基站41个,80%公路沿线村寨实现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手机用户达19000余户、固话用户达2300余户;城镇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尕日、城南新区加速推进,老城棚户区改造完毕,新建祥塘跨河大桥,新建干部职工周转房400套,完成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城镇配套基础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高原林海秀城形象更加凸显。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十二五时期,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就业难、增收难、住房难、通讯难、上学难、看病难九难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完成89个牧民定居点和60个村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幼儿教育从无到有,全县中小学校发展到1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01%,藏区“9+3”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城乡医疗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民族医药取得突破,新农合参合率达99.07%五险参保达到1.28万人次;文化建设取得大发展,唐卡、藏戏、梵音、藏香、藏医、石木刻、泥塑等七大传习所全面起步,川西北藏族山歌、觉囊梵音古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壤塘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节之乡;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74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06元,是2010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0年的5.5:1缩小至3.1:1 

  态建设不断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强化。十二五时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草原生态综合治理、防沙治沙、草原鼠虫害治理、牧区节水灌溉工程稳步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顺利实施,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有效管护森林242万亩,持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3.3万亩,义务植树1.2万株,防治云杉落针病3256亩。巩固17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兑现生态效益补偿金256万元,230万亩林地实施续保,全县连续19年、地方连续40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加大15万亩湿地保护,南莫且湿地保护区由省级升级为国家级申报工作有序推进。完成禁牧和草畜平衡507万亩,草原灭鼠治虫25万亩,人工种草30万余亩。加强136个地质灾害点监测、预警,实施大伊里村集镇后山泥石流等27处地质灾害治理,避险搬迁安置80户。十二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7%  

  主法治建设持续推进,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十二五时期,依法治县持续深入推进,法律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大调解职能获得强化,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群众工作全覆盖扎实推进,寺庙依法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鱼托寺、藏洼寺、三郎寺管理委员会组建运行,民主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平等团结、友好和谐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发展。政务服务中心建成投运,政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得到提升。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第二节  发展环境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放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发展动力面临重大调整。十三五期间,发展、民生、稳定仍是壤塘县的主要任务,将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总体战略定位,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国际高原藏羌文化及生态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全面推进五个壤塘建设。十三五期间,壤塘县仍然面临诸多重大机遇。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十三五时期,根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藏区发展的总体部署,同时川甘青结合部统筹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十三五藏区专项规划的出台。党中央、国务院及四川省将更加重视藏区发展,必将为壤塘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和对口援建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向西开放开发力度持续加大,全省北向出川交通大枢纽的全面构建,要素西移北上趋势日益明显,必将为壤塘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全州纳入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壤塘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区域,在国家大健康大环保等战略背景下,必将为壤塘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十三五时期,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带动效应持续发力,随着久治机场、甘孜机场、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开工建设,G317、G227改造升级,以及川青铁路、川青高速、S453(壤班、门日路)、壤塘至炉霍经济干线(伊日路)建设,将极大改善壤塘交通条件,区位优势将得到大幅提升。紧紧抓住国家电网建设覆盖川、渝、藏西南电网的契机,综合考虑我县十三五电力发展需求,促进我县电力主干道毛细血管不断完善。互联网+”经济形态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将极大缩短壤塘与外部的时空距离,壤塘文化旅游、农牧产品走出壤塘、走出阿坝、走向世界成为必然选择。本届县委、政府将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奋发向上、兢兢业业,加压奋进、负重前行,举全县之力,致力于寻找适合壤塘的经济崛起之路、脱贫奔康之路、创业创新之路、稳定和谐之路。 

  ——增长动力更加强劲。十三五时期,全县将加大对上争取力度,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计划投资100亿,力争带动投资100亿左右,实施重大项目100个左右,将拉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借助全州建设国际高原藏羌文化及生态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优势,文化旅游业将实现井喷式增长。互联网时代下,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为主的消费将逐渐成为主流,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旅游呈现深度游和高端游趋势,以觉囊文化为品牌的文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巨大。国家新一轮深化改革必将至上而下地推动地方改革和创新,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给较为闭塞、落后的壤塘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强发展后劲。 

  同时,壤塘还面临以下诸多挑战。受自然条件和传统宗教文化观念影响,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农牧业低水平粗放发展,工业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财政收支严重失衡,保障能力较弱。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县,脱贫攻坚任务重。城乡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需求。市场发育程度低,自我造血功能弱。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灾害频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构成双重挑战。地处藏区反分裂斗争前沿地带,社会问题复杂,维稳任务依然繁重。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明确指导思想、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重大任务,加快推进生态壤塘、文化壤塘、小康壤塘、健康壤塘、法治壤塘建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治藏兴藏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扣全州加快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目标,坚持生态壤塘、文化壤塘、小康壤塘、健康壤塘、法治壤塘发展思路,立足一城两县三地定位,大力实施觉囊文化旅游经济集中发展区、生态经济集中发展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发展战略,立好农牧产业、文化产业、生态产业和资源开发产业四根支柱,实现壤塘经济更具实力、生活更加幸福、城乡更显秀美、社会更为和谐目标,力争2020年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生态为本,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严格执行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保护生态本底,严守生态红线,发展绿色经济,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人口分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脱贫攻坚,城乡统筹。把脱贫攻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解决贫困突出问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围绕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任务,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民生优先,基础先行。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民生急难突出问题。规划和加快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重大交通、电力、水利、信息建设为突破,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文化引领,融合发展。发挥觉囊文化、财神文化的唯一性、独特性优势,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坚持用文化为引领,做响中壤塘觉囊文化品牌,带动旅游业、高原农牧产品加工业发展,形成文化旅游先导融合发展的生态经济格局。 

  创新机制,开放合作。突出制度创新,在金融扶持、产业培育、生态建设、城乡统筹、资源开发等方面创新突破。充分利用浙江、绵阳援建平台,强化与川甘青周边地区的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科学分析壤塘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基本条件和未来潜力,客观审视生态环境、独特文化以及贫困闭塞的现实状况,准确把握壤塘未来五年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立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我县发展定位确定为一城两县三地 

  一城着力树立圣洁壤塘,悬天净土的核心旅游形象,打造高原林海秀城 

  两县重点打造川甘青河源生态文明示范县国家深度贫病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县 

  三地以觉囊文化和壤巴拉财神文化为核心,做响壤巴拉品牌,建设川甘青结合部宗教文化旅游黄金地、川甘青结合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地和川甘青结合部多元民俗文化体验地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大力推进一城两县三地建设,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县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文化旅游迅猛增长,基础设施大幅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生态经济大幅增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州差距进一步缩小。以生态农牧业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以清洁能源、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支撑的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南莫且湿地、杜苟拉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核心区基本建成,草原、森林、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49.5%,林草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136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2700公顷。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部达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标准。 

  ——脱贫攻坚顺利完成。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44个贫困村全部摘帽,1994763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实现扶贫对象三好两富目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高原特色城镇化更具实力。2020年,两区一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壤柯镇、中壤塘、南木达、上寨等重点乡镇各具特色,生活、生产和生态三大空间格局结构合理、疏密得当,城镇功能大幅提升,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6%以上。 

  ——民生得到大幅提升未来5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保持10%15%左右,努力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81以内。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幅跃升,全县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依法治县和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高。全面落实依法治县、依法行政、依法治寺,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基层政权建设全面加强,依法治县和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社会更加安定团结、稳定和谐。 

专栏1  壤塘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及单位 

2015 

2020年(目标) 

年均增幅(%)或累计数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万元,现价) 

72000 

119000 

10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7690 

28670 

8.2 

预期性 

服务业比重(% 

48.4 

≥50 

[1.6] 

预期性 

民营经济比重(% 

41 

45 

[4] 

预期性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万元) 

2006 

3419 

11.3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 

150241 

228000 

1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18061 

29000 

10.0 

预期性 

旅游接待人数(万人次) 

30.1 

53.4 

12.0 

预期性 

旅游总收入(万元) 

26211.7 

46194 

12.0 

预期性 

社会发展 

全县总人口(人) 

42882 

45800 

1.33 

预期性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4.2 

5.8 

[1.6] 

约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1 

100 

[0.9]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46 

85 

[39] 

约束性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0.4093 

0.4193 

[0.01] 

约束性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 

100 

100 

达到标准 

约束性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99.5 

99.5 

达到标准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99.07 

100 

[0.93] 

约束性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 

97 

100 

[3] 

预期性 

行政村通宽带比率(% 

—— 

90 

—— 

预期性 

城镇化率(% 

21 

26 

[5] 

预期性 

人民生活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606 

17310 

15.0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7074 

43244 

10.0 

预期性 

农村脱贫人口脱贫(人) 

1285 

7340 

[7340]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7 

3.7 

——- 

预期性 

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元) 

162.44 

252.4 

[89.96] 

约束性 

资源环境 

森林覆盖率(% 

47.7 

49.5 

[1.8] 

约束性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60 

—— 

约束性 

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 

50 

60 

[10] 

约束性 

空气质量优良率(% 

 

 

-—— 

约束性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 

——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公顷) 

3136 

3136 

—— 

约束性 

 

  
 

第二篇  贯彻落实总体目标,努力建设   一城两县三地

    

  

十三五时期,始终坚持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根据全县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未来潜力,立足优良的生态环境、厚重而独特的文化以及综合贫困的客观现实,我县发展定位为一城两县三地即着力打造高原林海秀城加快建设川甘青河源生态文明示范县国家深度贫病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县以壤巴拉财神文化与觉囊文化为核心,做响壤巴拉品牌,努力建设川甘青结合部宗教文化旅游黄金地川甘青结合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地川甘青结合部多元民俗文化体验地 

 

    

  
 

第三章  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城镇化,              

着力建设高原林海秀城

  以协调发展为理念,按照建好县城、做大集镇、做美村寨的要求,坚持走高原特色、壤塘特点的高原特色化城镇发展道路,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引导人口适度集中,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建设高原林海秀城 

第一节  构建一主三中心城镇空间格局

  照产城融合、集约紧凑、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突出个性的原则,将城乡规划建设与全州区域发展规划、壤塘县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结合起来,促进多规融合。科学确定城乡功能分区、开发边界及用地结构,促进城乡建设有序发展。结合旅游业总体布局,重点抓好壤柯镇县城增长极、中壤塘文化旅游中心以及南木达、上寨等重点乡镇规划,注重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寨保护力度。 

  建立以壤柯镇为中心,以中壤塘镇、南木达镇、上寨为次中心,其他乡镇和村寨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努力形成一主三中心的城镇空间格局。一主,即壤柯镇,阿坝州西部门户,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县旅游集散中心,重点发展以旅游接待为主的服务业。三中心,即中壤塘镇、南木达镇、上寨。其中,中壤塘镇,以觉囊文化为品牌,重点发展旅游观光和旅游服务,打造特色旅游小镇;南木达镇,重点打造壤塘农贸产品重要集散地和中转站;上寨,以民族传统特色手工制品和旅游接待为主,力争打造成G31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上的重要驿站。结合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趋势,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城镇功能,努力形成一镇一主业,各镇不相同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辐射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结构体系。 

 

第二节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道路、桥梁、供电、供水、供气、供暖、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城镇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城镇承载功能。积极拓展城镇发展空间。重点加强壤柯镇城南新区、尕日新区、中壤塘镇、南木达镇、上寨等重点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继续完善道路骨干网络,逐步提升道路等级。大力发展公共客运交通。加强城市管网建设,新建上寨、尕日寨城镇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县城自来水厂及老旧供水管网配套设施。力争建设尕多、上杜柯集中供水工程。探索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进供暖场站、供暖管网设施及配套建设项目,引进发展城镇燃气。加快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加强城镇绿化,在各乡镇及旅游环线建设一批公厕、垃圾回收点、垃圾中转站等便民卫生设施。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满足城镇住房需求,引进推行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物业管理模式。强化县城安全保障,加快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完善城市消防设施,布局应急避险场所,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丰富城镇发展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吸引力,方便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加强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发展支撑能力。 

    

第三节  推进高原特色城镇建设

  坚持文化为魂,山水为形,城市为基理念,着力打造觉囊文化财神文化品牌,加快高原林海秀城建设,推进人口适度集中,致力壤塘宜居、宜业、宜游、宜商,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突出壤塘特色。加快城南新区、尕日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抓好重点小城镇建设,充分挖掘民族风情、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整合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化城镇设计,提升城镇品位,实现城镇建设与高原风光、觉囊文化藏羌走廊等生态文化元素融为一体。加强城镇外观风貌整治,树立高原林海秀城的城市印象,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增强城镇产业支撑,优化城镇功能,加快形成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城镇人口吸纳和公共服务能力。 

  

专栏2  城镇化建设重点项目 

壤塘县城镇化四级结构(中心城镇、重点镇、普通乡镇、中心村):规划一级中心城镇4个(壤柯镇、南木达镇、中壤塘镇、上寨),二级重点乡镇2个(上杜柯乡、岗木达乡、),三级普通乡镇6个(茸木达乡、尕多乡、上壤塘乡、吾依乡、宗科乡、石里乡),四级中心村11个。 

市政道路建设:壤柯镇城南新区市政道路、城南棚户区配套设施、罗吾塘后街、后山路、滨河路、桑珠路、河边街改造工程、南木达市政基础设施、中壤塘市政道路、热窝市政道路、河边街棚户区配套设施、县城过境道路等,规模市政道路建设31.8公里。 

市政桥梁建设:岗木达新区跨河大桥、城南跨河大桥、中壤塘跨河大桥、贡塘坝跨河大桥、南木达跨河大桥等共计桥梁5座。 

市政供排水建设:贡塘坝市政管网、尕日寨供排水管网、上寨城镇供水管网等管道90.5公里。 

市政污水处理建设:新建县城(含岗木达)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 

城镇垃圾处理建设:建设垃圾转运站和转运设施设备。 

供气设施建设:供气场站、供气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集中供暖建设:供暖场站、供暖管网设施及配套建设项目。 

 

第四节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按照布局科学、环境生态、景观田园、风貌特色的要求,加强城乡风貌改造。以幸福美丽新村为抓手,大力加强藏区新居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切实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优先支持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建设,解决无房户建房困难问题。突出地域、历史、文化、产业等特色,强化危房改造、藏区新居、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项目支撑,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村寨,引导农牧民适度集中居住。加大宗科乡加斯满村、茸木达乡茸木达村、南木达镇夏炎村、中壤塘镇壤塘村、吾依乡修卡村等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与扶贫开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改善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产业培育,按照农旅融合、牧旅融合的要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 

第五节  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继续实施县城美化、亮化、绿化工程,以重点城镇、景区、新村、公路河道沿线、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在全县12个乡(镇)60个村和37座寺庙增设环卫设施,建立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处理体系。强化农牧区环境整治和文明卫生习惯培养,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促进城乡面貌换新颜,建设幸福美丽新壤塘。 

  加大城镇棚户区改造力度,将城市棚户区改造与创建宜居城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改造城中村相结合,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人口转移挂钩机制,促进农牧民进城落户。维护进城落户农牧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加大投入,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镇和农牧区延伸。落实居住证制度,推进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全覆盖。 

  

专栏3  城乡建设重点项目 

城市棚户区改造:章光片区、尕日片区、罗吾塘后街片区及各乡镇城市棚户区1545户,其中:城中村1110户、集中成片棚户区210户、老旧住宅区200户,其他危旧房25户。实施章光片区、尕日片区、罗吾塘前街、后街片区城市棚户区改造配套设施建设。 

农村危房改造:根据每年实施情况及需求逐年安排。 


 

第四章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努力建成国家深度贫病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县

按照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要求,精确实施七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十大扶贫方案。创新体制机制,到2020年,实现全县21468524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4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建成国家深度贫病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县,全面建成小康壤塘 

第一节  精准实施七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

  根据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和分布情况,精准实施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贫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 

  扶贫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加快培育贫困地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林业、畜牧业,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特色乡村旅游和民族文化节庆旅游。鼓励发展农村手工艺品、民间演艺。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针对性培训力度,整合大骨节病产业培育等项目,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扶贫规划项目到户、资金投放精准到户,支撑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同时,扩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充分就业。 

  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地方的贫困人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和避险移民搬迁。做好重大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重点加强绰斯甲河流域水电站、蒲西水电站、宗上电站、枣科沟二级、宗皮电站等电站移民工作,确保安置工作稳步推进。同时,对接全省全州移民搬迁专项规划,结合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合理安排搬迁地点、搬迁资金、搬迁进度,到2020年实现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安置一方群众、实现一方脱贫。 

  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根据壤塘实际,对农村五保、特困家庭、单亲家庭、失独老人、孤儿和重度残疾、智障、精神病、重大疾病患者等部分丧失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有条件的实行集中供养和居家养老。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贴、社会保障覆盖等措施,将低保贫困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实施对残疾人扶贫对象实行生活费补贴,核定其年收入与国定贫困线标准差额,据实发放差额补助,使其年收入达到国定贫困线标准。同时,加快养老设施建设,在供养对象自愿的前提下,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扶养人的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这一批贫困人口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人人有社保,编织兜住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 

  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和贫困户。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新农合筹资标准。继续实施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项目、包虫病综合防治工程,加大高原心肺病等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力度。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资助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养人员等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探索财政支持贫困户购买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办法。加强对重病户、老病户、残疾人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发生在定点医疗机构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除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外,对需要个人负担的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给予补助。 

  灾后重建帮扶一批。对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受灾的贫困人口,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实现脱贫,有效解决因灾致贫、因灾返贫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推进住房重建,对个别建不起房的特困家庭实行政府兜底。积极帮助受灾贫困户恢复生产,在重建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受灾群众增收。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生态移民和避险搬迁。 

第二节  深入实施脱贫攻坚重点工程

  按照乡乡有标准中心校、达标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村村有硬化路、卫生室、文化室、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的目标,深入实施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新村建设扶贫、教育与就业扶贫、生态建设扶贫、医疗卫生计生扶贫、文化惠民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社会扶贫、财政金融扶贫等脱贫攻坚十大方案,着力解决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发展突出问题,改善群众脱贫致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实施新村扶贫专项工程。把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放在首位,优先支持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建设,确保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综合载体,围绕助农增收、脱贫致富这个核心,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到2020年对全县12个乡镇60个村,特别是44个贫困村、1147户特困危房户实施住房新建改善工程。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切实摸清农村危房现状,核实核准底数,锁定贫困户对象,统筹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扶贫开发。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专项工程。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突出问题。加快推进通乡油路和通村、通寺硬化路以及村道提升、危桥改造等工程建设,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和贫困村、新村聚集点、寺庙通硬化路,根本改变群众出行难、行路难、运输难等状况;加快建立供水保障体系,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牧区水利、五小水利等工程建设,改变高原农牧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现状。有序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构建精准到户到寺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放心水,解决生活污水排放问题;推进电力和信息网络全覆盖,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和无电地区光伏工程,重点解决贫困村和寺庙供电设施落后、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力争实现农牧区电网改造全覆盖,解决分散居住户用电用能的难题,全面消除无电户,力争到2020年农村电网覆盖面和贫困户通电率均达到100%;大力推进信息网络全覆盖,扩大城乡通信网络和互联网覆盖面,加快推进互联网建设,统筹有线、无线和卫星三种覆盖方式,推进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和宽带村村通建设,着力解决高半山区和边远牧区的网络覆盖问题,通电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 

  加强社会事业扶贫专项工程。深入实施教育与就业扶贫专项工程,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教育帮困力度,增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医疗卫生扶贫专项工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开展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综合防治,实施包虫病综合防治;实施文化惠民扶贫专项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电视户户通、应急广播、村文化室(文化院坝)、科普宣传栏等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推进社会保障扶贫专项工程,通过精准实施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脱贫攻坚行动,对贫困人口进行社会保障扶贫,统筹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同时,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和劳务输出转移技能培训,整合雨露计划培训、阳光工程、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实施能力扶贫。 

第三节  创新脱贫攻坚体制机制

  创新财政金融扶贫机制。加大扶贫财政投入,开展扶贫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扶贫特惠金融服务,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设立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持周转金,提供周转无息借款,用于购买种苗、种畜及农牧机具。积极争取浙江、绵阳对口帮扶四川藏区的相关项目资金,试点建设村级互助资金和贷款贴息办法。设立县级财政精准扶贫贷款补偿基金,对精准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危房改造、创业就业、易地搬迁贷款、贫困家庭本科和高职(专科)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并建立财政贴息补偿长效机制。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大型农机具等抵押担保贷款办法。积极开展扶贫小额贷款保险试点,推广贷款贫困户人身意外保险。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扶贫项目,大力发展村级互助资金,探索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村集体或专业合作社,按股权量化到户,实行贫困户收益保底、按股分红,着力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 

  完善扶贫资源统筹协调机制。把产业化增收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层组织建设项目、能力建设项目及浙江对口扶贫项目按照资金的来源细化到部门,整合资金、整合资源,按照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把可用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进行整合,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发挥集聚作用。建立县级脱贫攻坚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协作,落实责任,确保项目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质量。 

  善科技培训扶贫机制。建立县与省州农牧技术部门、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绵阳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联系机制,聘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培育优质品种,教授科学种养方法,把扶贫项目实施与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学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科技致富能力 

  建立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帮带机制。继续拓展三带四帮工作,坚持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先进带后进,以党建帮扶、智力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帮扶为主要措施,加强相对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帮带作用,以先富带后富,帮助贫困人口尽早脱贫。 

  

专栏4  脱贫攻坚重点项目 

一、精准实施七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  

二、基础设施扶贫 

贫困户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全县12个乡镇。 

光伏扶贫:规划实施面积为8686.7平方米。 

村内河堤及桥涵建设:实施全县12乡镇60个行政村一批桥梁建设;河堤建设83.75公里。 

三、产业扶贫 

特色产业扶贫项目:涉及全县12乡镇60个村。菜园子标准化建设200亩。中药材种植1001亩。畜牧业养殖,购买牦牛2378头。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每个村设立电商配送点。 

大骨节病巩固提升增收产业培育项目新增牦牛5900头。蔬菜种植4500亩;中药材种植650亩;建菌类基地4个。 

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育农村手工艺人、演艺人才、旅游服务人员,预计进行培训11250人次。 

四、新村扶贫 

藏区新居建设44个贫困村新村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培育项目。 

农村危房改造:对全县12乡镇60个村1147户危房改造按四改两建的标准予以建设。 

社会建设和治理:社区服务网站、社区便民服务呼叫中心和社区信息服务亭等项目的特色服务工作,完善全县23个村级活动室。 

四、能力扶贫 

社会福利:建立杜柯片区和南木达片区流浪中心4个,孤儿供养中心1个,老年活动中心3个,老年供养中心2个。  

城乡救助健全完善城乡资助救助模式和制度。 

大骨节病巩固提升:易地育人:对4600名易地育人学生发放口粮69万公斤。更换粮食:对19682人发放粮食1180.92万公斤。卫生防治:对10661人实施对症治疗。 

五、生态建设扶贫 

易地扶贫搬迁:搬迁1033户、3719人,建设安置住房103300平方米,乡村道路61.98公里,其他附属设施20660平方米,生态修复55785亩。 

生态建设:探索建立森林管护机制 

生态产业扶持:新建林下产业中药材基地2000亩。 


 

第五章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打造川甘青河源生态文明示范县

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划定生态红线,加强生态建设,确保各种生态空间得到严格保护,着力构建高原生态屏障,积极打造川甘青河源生态文明示范县,着力建设生态壤塘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推进森林生态建设。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步伐,突出森林资源管护、创新森林管护和监管机制,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种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城镇绿化,以生态林和水源涵养林为重点,辅以经济林、公益林建设,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质量。加快森林公园和南莫且湿地公园建设力度,促进森林资源和湿地保护管理与科学利用。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强化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有害生物防治;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和退化草原修复治理力度,确保草畜平衡。加强草原防火工程及生态监测点建设,促进草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加强杜柯河、则曲河及一、二级支流源头保护,加强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建设沿河、沿路生态保护和绿色景观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杜苟拉自然保护区、南莫且湿地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力度,促进保护恢复、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监测巡护。依法禁止捕杀,保护物种多样性;落实湿地生态补偿、流域补偿、水能资源开发等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太阳能、风能开发使用力度,出台用电补助政策,实现以电代柴。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坚持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健全环境考核评估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强化环境治理联动机制。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制度,禁止发展高污染产业,控制新污染源。加强对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的环保监管,推进城镇化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杜柯河、则曲河源头污染防治,从严执行水功能纳污红线。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监测监管工作,加大壤柯镇竹青沟、南木达三朗沟、中壤塘门底沟、上寨卡龙沟、宗科乡尕乌沟、上杜柯多姆沟等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饮水安全工程,确保全县4.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农村点源污染、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防范、治理、执法和监管四大体系。严格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实施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制定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生态环境指标考核体系和环境监理制度,加应急、监管能力和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管护能力。 

第三节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防减并重原则,建立健全灾害调查评估、预警监测、综合治理、应急体系,实施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冰雪灾害、动植物疫病等灾害监测预警骨干工程。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做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加强建设防灾减灾体系,加快重点乡镇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加快推进森林(草原)防火体系、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和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灾害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建设,建立防灾减灾信息服务平台,健全灾害应急处理协调机制,提升防灾减灾及灾害治理能力。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40处地质灾害治理和7003500余人地灾易发区避险搬迁户的搬迁安置。 

第四节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城镇、景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通报、考核、评价、奖励制度。配合一城两县三地建设,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控防治工作,集中解决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医疗危废垃圾等污染治理,切实做好县城污水处理厂、中壤塘、南木达、上寨等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配合美丽新村建设,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做好60个村、37座寺庙的整治工作。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巡查力度,着力提升城乡管理能力。 

专栏5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重点项目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森林管护面积242.4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一期实施3.05万亩退耕还林补造、后期管护及政策补助;新增封山育林建设3666.67公顷。 

森林公安系统建设:壤塘县森林公安局指挥中心视屏调度系统建设,茸木达、杜柯、上杜柯及上寨派出所4个森林公安卡口建设;涵盖3个片区8个乡镇的林区治安防范95个监测点建设。 

林业有害物防控:建设森防站(检疫、检验、监测),购置应急防控、检疫执法车、仪器设备、应急发展物资等;全县3万亩森林病虫、鼠害等防治常态化,有害生物普查及监测等。 

林业科技推广站建设:建设科技推广站1个。 

基层森林防火能力建设:森林防火指挥系统;现场单兵系统;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装备购置;森林防火网络监控系统;防火通道建设。 

草原防火体系建设草原火灾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影视频双向传输,视频监控设施建设项目,草原防火物资装备补充,宣传警示牌建设、草原防火通道和阻隔工程建设。包括防火体系土建工程建设3000㎡、 扑火设备、 通讯保障设备、防火专用车、 管理取证设备等配套设施设备。 

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建县草原监理中心1个,乡级草原监理站11个,草资源动态监测点3个,草资源保护监测站33个;通讯保障设备。草原监理专用车。管理取证设备。 

干旱河谷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草原沙化土地治理:治理沙化面积7489.1公顷。 

退化草地治理涉及全县12个乡镇。新建围栏封育草地60万亩、草地补播10万亩,围栏140万米() 

草原鼠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力争在全县12个乡镇内开展300万亩次灭鼠治虫。包括预测预报监测站建设及配套办公设备。 

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杜苟拉自然保护区、南莫且湿地保护区建设,包括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建设等。 

生态乡镇建设:乡镇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农村小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乡镇垃圾收运体系(含中转站,垃圾车、桶采购)等基础设施及设备;城乡绿化建设。 

农村集中连片环境整治:全县60个村,37座寺庙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设备建设。 

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御工程:力争建成县境内泥石流、滑坡治理,应急排危,避险搬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能力建设等。 

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地震监测体系建设,震害防御体系建设,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技术平台及应急体系建设。 

生态监测系统能力建设:力争建设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沙化监测站(点),河流出境断面、重点污染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及集中式饮用水水质生物毒性综合预警系统建设等。 

    

  
 

第六章  做响壤巴拉核心品牌,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三地建设

  圣洁壤塘·悬天净土为形象,以觉囊文化壤巴拉财神文化为核心,做响壤巴拉品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创新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打造川甘青结合部宗教文化旅游黄金地、川甘青结合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地和川甘青结合部多元民俗文化体验地,加快建设文化壤塘 

第一节  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壤塘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综合考虑地形地貌、交通条件、地域文化、旅游发展基础等因素,在对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全面判断的基础上,按照整体性、系统性、集聚性、有机性的空间规划组织原则,将壤塘县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定为:“1125”的空间结构,即一轴、一环、两心、五区 

  一轴,即壤塘旅游发展动力轴,打造国道317—黑桥壤柯镇中壤塘棒托寺鱼托寺西穷寺色达这条壤塘旅游主线,带动全县旅游的发展。 

  一环,即全域旅游内环线,依托交通骨架路网,串联打造全县重要景区(点)的旅游景观风景道。 

  两心,即壤柯镇旅游集散主中心、南木达镇旅游集散次中心。壤柯镇旅游集散主中心以壤柯镇作为全县旅游服务集散中心,是集游客集散、餐饮住宿、娱乐购物、风情演艺、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壤塘旅游展示窗口;南木达镇旅游集散次中心以南木达镇为基础,配套旅游交通、咨询、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以及医疗卫生、救护等配套服务,形成全县旅游集散次中心。 

  五区,棒托寺旅游区、中壤塘海子山旅游区、上杜柯旅游区、香拉东吉圣山旅游区、宗科沟野人大峡谷旅游区。 

  围绕“1125”旅游空间布局,坚持文化为魂、山水为形理念,构建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依托觉囊文化和财神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原自然风光,建设自驾、自助、自游的全域开放式景区。做大文化与生态融合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做强以觉囊文化和财神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品牌,做亮以藏族多元民俗文化为特色的高原乡村旅游,做新以原生态自然资源为依托的高原特色生态旅游,探索推出地质科考、徒步探险、宗教文化等专项旅游产品,建设一批自驾旅游营地。形成以文化、观光、体验旅游为重点,辅以购物、养生、户外、美食、节庆等多系列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 

第二节  健全完善旅游发展要素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交通公路建设,推进幸友路、伊日路、上南路、吾中路以及海子山、野人大峡谷、香拉东吉圣山旅游公路及环线道路建设,推进G227改扩建工程,力争打通门(尕多门底沟)日(马尔康日部)路、壤(塘)色(达)(经俄拉)路等断头路建设,提高景区道路通达率。积极推进中壤塘、南木达、上寨、香拉东吉圣山、宗科以及杜柯河生态长廊观光带和、上杜柯、宗科红色旅游、鱼托寺、西穷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发展布局与旅游业的发展格局相融合。 

  加强旅游信息化服务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旅游融合发展,抓好移动通信、互联网等网络建设,实现交通主干线、旅游景区3G4G网络全覆盖。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实施互联网+旅游发展战略,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等服务方式,助推游客进行深度体验和消费。完成旅游网站、旅游呼叫系统、数字壤塘、旅游环境监测、医疗急救等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发展信息化水平 

  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围绕旅游六要素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以壤柯镇为核心,以中壤塘、南木达、上寨为旅游接待副中心,强化酒店、餐饮、文艺表演等配套服务提升旅游接待水平。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突出觉囊文化和财神文化精髓,规划建设文化主题型、时尚度假型和保健疗养型等主题酒店,鼓励经济型快捷酒店、青年旅馆、汽车旅馆、家庭旅馆、乡村客栈、自驾车营地发展。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全面提高餐饮、住宿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引导开发以民族和地方乡土餐饮文化为特色的藏家乐农家乐牧家乐项目,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指引和导向。完善以旅游交通引导标识、旅游交通导览图为重点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建好县城游客集散中心、厕所、加油站、停车场、标识标牌、警务室、自驾车租赁营地、金融服务点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第三节  做响觉囊文化旅游品牌

  以中壤塘七大传习所为基础,依托藏洼寺、措尔基寺、泽布基寺三大寺庙,以中壤塘为核心区域,以觉囊文化传承、弘扬、展示、体验为导向,以唐卡、石刻、梵音、藏香、藏医等为发展重点,全力申创中壤塘觉囊文化旅游经济集中发展区”AAAA景区,将壤塘打造成为藏羌文化走廊上耀眼的明珠。 

  培养扶持壮大本地文化企业,引进一批关联程度高、带动能力强、市场潜力好的文化企业,彰显觉囊文化、财神文化等特色文化,在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加强文化资源创意策划和转化,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综合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积极推进觉囊文化展示中心、玛拉雅文化发展中心、觉囊唐卡制作中心、觉囊文化体验园和七大传习所、特色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建设,以发掘、传承、开发、保护觉囊唐卡、石刻、藏香、藏药、服饰等工艺美术品为核心,着力打造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一条街;以展示、体验、感悟为核心,重点打造觉囊梵音壤塘藏戏为代表的标志性文化演艺产品;以壤塘藏医院、藏医传习所为核心,打造藏医药制作、康养等藏族特色文化主题旅游产品 

  积极发展与文化旅游紧密衔接的特色服务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结合壤巴拉节等民间节庆活动,大力发展节事旅游。借助新村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文化集镇和特色文化村寨,开发富有壤塘地域特色的文化用品、手工艺品和旅游商品。 

  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段,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将觉囊唐卡推向世界,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藏族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我县由特色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产业强县转变。 

第四节  创新发展旅游产品体系

  推进高原特色乡村旅游升级。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和脱贫攻坚相结合,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富民项目,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打造特色藏寨,培育上寨、吾依、岗木达、上杜柯星级藏家乐、牧家乐。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继续推进宗科八家寨、吾依章腊村等特色村寨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加强乡村旅游与节庆节事活动、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村镇景观功能,以旅游业促进新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发展高原休闲观光旅游。依托南莫且湿地、香拉东吉圣山、海子山、野人大峡谷等生态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高生态旅游产品的观赏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提升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的档次和规模,积极申报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快香拉东吉圣山、绰斯甲河流域、杜柯河生态长廊观光带、宗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将壤塘打造成为以神山、湿地、森林、草原旅游观光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旅游观光走廊。 

  创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依托森林、山地、草原、湿地、水体、民居、文化等资源,着力打造自驾、自助、自游、登山、赛马、山地自行车等专项旅游产品体系,适应日益多元、个性化的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如漂流、峡谷穿越、登山健行、森林徒步、山地自行车、赛马、汽车越野、山地极限运动等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完善户外运动配套建设,做好户外遇险紧急救援,满足游客不同需求;围绕当地传统体育运动,如赛马、骑马射箭、赛牦牛等开展民族体育运动。创新开发宗教旅游产品,深入挖掘藏传佛教文化,借助觉囊文化品牌,积极开发禅修、朝觐等宗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第五节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加大旅游营销推广力度。加快推动互联网+旅游发展,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发展。积极加入国、省、州内主要旅行社、酒店、景区和旅游城市(镇)营销网络平台,形成旅游网络营销联盟。重点利用移动互联网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完善移动电子商务功能。积极参与省、州旅游局组织的各项营销活动,加强环线旅游推介工作,主动提供营销素材,利用外围技术力量和专业团队推广壤塘旅游。 

  构建区域性旅游发展网络。努力推动壤塘成为四川阿坝、甘孜、青海果洛两省三州旅游合作区的重要节点与旅游中转站。加强与色达、班玛等县合作,做响川西藏区最美转经路精品旅游线路,积极融入中国最美景观大道G317藏羌生态文化走廊自驾旅游线;对接久治机场、甘孜机场,积极融入环德格康巴文化旅游经济圈。加强与红原、若尔盖、阿坝、金川、马尔康等的合作,有效融入川西北大草原(国家公园)精品旅游环线藏羌走廊美人谷风情旅游线,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品容量,提升产品质量,提升旅游产业的边际效益,将壤塘打造成为藏羌文化风情走廊目的地。 

  加强旅游组织和旅游人才建设。加快建设本地旅游行业协会,强化其在规范市场秩序、维护行业形象等方面的功能。推动县旅游协会和省州县其它行业协会间形成长效的沟通机制,共同解决旅游行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实现标准化服务和管理为目标,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选派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到州内州外旅游发达地区进修深造,有针对性的聘请专家教授开展旅游专项教育培训,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适应旅游标准化建设、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 

  高旅游市场执法能力。健全县旅游行政管理和监督执法系统,保障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大旅游目的地环境管理联合执法力度,与工商、物价、公安、交通、消防等职能部门建立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旅游联合执法机制,确保旅游消费维权件件有结果。在重点旅游集镇和主要景点增设旅游咨询服务和投诉受理点,及时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和受理投诉,引导游客善于运用民事规范解决纠纷。 

专栏6  文化旅游发展重点项目 

旅游景区开发:中壤塘觉囊文化旅游经济集中发展区开发,中壤塘申创AAAA级景区建设,香拉东吉圣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二期),海子山旅游开发,壤塘县蒲西乡尤日沟(甲木多)温泉开发,则曲河、杜柯河、章腊沟原生态漂流开发等。 

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壤塘、南木达、上寨、南莫且湿地、綽斯甲河流域、宗科沟生态旅游、杜柯河生态长廊观光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杜柯、宗科红色旅游开发,上杜柯乡鱼托寺、西穷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壤柯镇、中壤塘镇、南木达镇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 

旅游集镇打造:壤柯镇、中壤塘镇、南木达镇、上寨。 

色旅游村落建设:章腊村、昂柯村、南木达村、壤塘村、伊根门多村、查卡村、章光藏寨、岗木达寨、米郎寨、克久寨、石波寨、大伊里村、八家寨 

县域精品旅游线路打造:藏传佛教文化体验旅游线:金川观音庙曾克寺壤柯镇中壤塘觉囊文化中心夏炎寺三郎寺棒托寺鱼托寺西穷寺色达五明佛学院。悬天藏寨摄影旅游专线:金川阿斗藏寨二戈吾藏寨尕拉藏寨壤古藏寨修卡藏寨三家藏寨叶耳供藏寨壤柯镇。高原海子自驾旅游线:壤柯镇南莫且湿地中壤塘觉囊文化中心上壤塘--海子山壤柯镇。 

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川西藏区最美转经路:觉囊文化中心(壤塘)五明佛学院(色达)。中国最美景观大道G317藏羌文化走廊自驾旅游线:成都都江堰萝卜寨、东门寨(汶川)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米亚罗(理县)卓克基官寨、松岗古碉群(马尔康)观音桥(金川)--觉囊文化中心(壤塘)——炉霍石棺(炉霍)甘孜寺(甘孜)德格印经院(德格)西藏。格萨尔王文化之源落地自驾旅游环线:甘孜机场甘孜寺(甘孜)邓曲登佛塔、五明佛学院(色达)觉囊文化中心(壤塘)神座景区、莲宝叶则(阿坝青海)红原机场。川西北大草原(国家公园)精品旅游环线:成都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若尔盖唐克红原阿坝壤塘观音桥马尔康。藏羌走廊美人谷风情旅游线:成都都江堰水磨古镇(汶川)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理县)牟托村、平头村(茂县)达古冰川、色尔古藏寨(黑水)卓克基官寨、松岗古碉群(马尔康)嘎达山景区(金川)中壤塘觉囊文化旅游草原风情区(壤塘)观音桥旅游区(金川)--甲居藏寨、梭坡古碉群、美人谷(丹巴)泸定桥(泸定)成都。 

  
 

第三篇  着力夯实发展基础,积极培育县域支柱产业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牢固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理念。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能源、通信、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条件,破解基础设施对壤塘的瓶颈制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托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优势,走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之路,大力推进高原特色农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建设壤巴拉绿色农产品基地阿坝州林下经济示范县。充分利用水利、太阳能、风能等优势资源,大力推进县域生态工业取得突破。结合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度推进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旅游接待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结合全县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县域支柱产业。 

  


 

第七章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加大投资促进力度,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能源、通信、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条件彻底破解基本建设对壤塘的瓶颈制约。 

第一节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畅通内外、完善网络、安全高效的要求,加快国省干道提档升级,以过省干道、出县通道、通乡通村(寨)公路、旅游公路、寺庙公路为重点,全面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公路运输网络体系。 

  加快国省干线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国、省干道路网提档升级,构建形成对外畅通、路况良好、抗灾能力强的骨干路网。加强公路规划建设与阿坝红原机场、青海久治机场、甘孜机场以及川青铁路、川青高速等重大项目有机衔接,以强骨架、构网络、建通道、上等级、保安全为总体思路,积极支持配合马尔康至甘孜炉霍界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改善S452、县道伊日路等已有出州、出县通道的通行条件;新建S453上壤塘-马尔康日部公路,力争开工建设岗木达-俄拉-色达洛若等县级通道,打通断头路,提升对外联网水平。 

  推进县乡道路建设。扎实推进县域内各重要乡镇、各景点之间互联互通,形成内环外连、多通道公路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内外畅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支撑体系。加快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建设,新建一批通村公路、跨河桥梁,提高农村公路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重点推进上杜柯-南木达公路、吾中路新建工程、伊日路宗科河口-炉霍界(确登达)公路改建等工程,力争每个行政村、和条件成熟的组(寨)都有连接外部的硬化道路。提升通乡、通村公路行政等级和技术等级,全面提升通行、抗灾避险和应急保障能力。 

  加强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城镇、景区、乡镇客运站(点)、公路养护中心等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和出租车、自驾车等旅游地接交通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客运中心、停车场、咨询中心等游客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景点、城镇和道路的衔接配套,构建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 

  强化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加强危桥改造和桥梁建设,提高交通安全保障和通行能力。加强安保工程、危桥改造工程、新建桥梁工程和养护设施工程、养护站(道班)等配套建设,重点加强县乡道安保工程和村道安保工程,建设波形护栏和安全警示牌。加强养护机具维护和养护站点建设。 

    

  

专栏7  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国省干道建设:实施G227线壤塘黑桥至班玛界公路36公里(含幸福桥至友谊桥5公里)改建工程、S452线壤塘段(幸福桥至团结桥)3.03公里改建、打通S453线壤塘县尕多至马尔康日部公路22公里新建工程(断头部分),力争实施G227线壤塘黑桥至班玛界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S453壤班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县乡公路建设:力争新建岗木达(壤塘)经俄拉至洛若(色达)公路、上杜柯乡至南木达乡公路35公里 ,吾依-中壤塘新建乡村公路68公里;改建X180伊日路34公里;新建通村硬化公路13条共计83.5公里、农村公路桥梁16座;对部分通村水泥路进行提升改造。 

客运站点建设:改扩建县城客运站、新建1个县城货运站,改扩建12个乡镇客运站、新建10个乡镇公交站,提升、改造60个农村客运招呼站。 

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城镇、景区、乡镇客运站(点)、公路养护中心等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建设。以客运中心、停车场、咨询中心等游客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实现景点、城镇和道路的衔接配套,构建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 

 

 

  
 

第二节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稳定、经济、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实施农网和城网升级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壤塘县500KV输变电项目建设,加大水电开发力度。加强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建设,完善骨干电网建设,推动壤塘城关至阿坝110KV输变电线路建设,加快35KV、城网、农网升级改造建设。加快城乡区域电网联网,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稳定供电能力。积极推进太阳能和风能开发,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600MW(相当于60KW)。同时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新能源生活用能设备,优化城乡居民用电结构,着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专栏8 电网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壤塘县南木达500KV变电站输出电网、县城至阿坝110KV输变电线路建设。促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宗科、石里35KV输变电站建设、提升改造尕多、中壤塘罗格多35KV变电容量,新建南木达、上寨、城区3个供电所,全面完成城网、农网升级改造建设,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用电结构。 

 

第三节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移动通信、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等网络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促进信息化与特色工业、农业、旅游融合发展;加强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布局,实现省州县乡村互联互通,提高现代信息化水平。 

  大力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推进通信村村通、移动网广覆盖、宽带乡村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3G基站补点、优化布局及4G基站新建项目,实现交通主干(国、省干道,县道、乡道)沿线、所有行政村、旅游景区3G4G网络全覆盖。采用有线、无线相结合方式,完成宽带下沉,十三五期间实现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通光网宽带及移动互联网电视。新建和升级移动基站、改造C网基站,实现国道、省道、县道、景区、所有行政移动网络、电信网络全覆盖。 

  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无线数字电视,建立移动、电信电视和无线数字电视互补的传输系统平台。切实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和无线电监测系统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体系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深入推进农村通邮工程,实现邮政服务全覆盖,增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通信能力。 

    

专栏9 通信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采用有线、无线相结合方式,十三五期间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通移动光网宽带、电信宽带。新建移动2G补点基站20个,移动4G基站60个,县域移动村级光网宽带点位70个覆盖行政村60个,全面实现县域内乡村移动3G网络、移动4G网络、移动光网宽带及互联网电视全覆盖;新建29C网基站、所有行政村全部通C网信号,建设全面覆盖县域内国道、省道、县道、景区的C网语音通信网络。 

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响工程:建设12个乡镇60个村电视无线发射台。广播电视覆盖37座寺庙。 

第四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有效缓解工程和资源性缺水问题,提高水利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牧区水利建设力度,完善水利设施及渠系配套,因地制宜发展五小水利工程,增强农牧区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农牧区配套渠系、提灌站等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实施节水灌溉和饮水安全工程,提高水利对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的保障能力。重点加快则杜中型水利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项目建设。着力建设排灌功能完善、管理维护科学、抗灾能力较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大力实施牧区节水灌溉工程,扩大草场和饲草基地灌溉面积。 

  继续实施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城乡居民集中供水工程和农牧民定居点饮水安全工程,同步解决牲畜饮水困难,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障率,做好分散式水源水质监测和卫生保护,确保源头水质安全。加强城镇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实施12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及农村安全饮水改造提升工程,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加强防洪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快中小河流以及沿河重点集镇防洪治理,建立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增强防汛抗旱能力。加强则曲河、杜柯河沿岸及支流水土流失治理,加强中壤塘、南木达、上壤塘等生态脆弱地区水土保持,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加强蒲西、石里、吾依等区域山洪灾害防治,完善防汛预警预报系统和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继续加强水文资源水环境监测站网和能力建设。 

专栏10  水利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2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农村安全饮水改造提升工程;解决全县11个乡镇2.68万人的饮水问题。 

集镇供水工程:建设上寨供水项目,力争建设尕多、上杜柯集中供水项目。 

中小河流域治理工程:治理12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1650km2 

防建设工程:以杜柯河流域城镇建设为重点新建堤防15km、护坡300 m2力争新建中小河流堤防7.515km 

  
 

第八章  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依托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优势,走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之路,大力推进高原特色农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建设壤巴拉绿色农产品基地阿坝州林下经济示范县 

第一节  大力发展高原生态农业

  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优化生产布局,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安全水平。培育新型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市场化经营努力探索适合于壤塘县实际的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绿色生态蔬菜产业基地。依托尕多热布卡生态效益示范园、宗科生态效益农业示范园、宗科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牧民定居点菜园子、蔬菜种植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以南木达镇、茸木达乡、尕多乡、宗科乡、上杜柯乡和岗木达乡为主推区域,大力培育壤巴拉绿色蔬菜品牌,建立较完善的产供销一体的绿色生态蔬菜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5000亩基地建设。 

  原双低油菜基地。以蒲西乡、宗科乡、石里乡、吾依乡、 

  岗木达乡为主推区域,示范推广双低油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培育高原绿色生态菜籽油品牌,促进当地农牧民持续增产增收,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3500亩基地建设。 

  优质青稞基地。全县11个乡镇,在稳定青稞总产的前提下,挖掘和保护紫青稞等本地品种资源,确保藏区特殊口粮安全需要。开展优质青稞良种繁育种植,组织紫青稞提纯复壮,稳定种植面积,稳步提高青稞产量,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13000亩基地建设。 

  高原特色马铃薯基地。在全县适宜种植区,发展和推广马铃薯种植,提高产品的优质率和商品率,使其成为藏区的重要口粮之一。开展紫薯试验示范,稳定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实现农牧民增收,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5000亩基地建设。 

第二节  科学发展林下种养经济

  积极发展多层次多种类的立体林业,重点发展菌、药、花,探索开发森林旅游。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林下经济开发,培育林下产品开发主体。持续加强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林下产品产量和品质,努力在中低温食用菌、中药材种植和休闲观光农林业等方面有所突破,建成阿坝州林下经济示范县 

  中低温食用菌基地。以蒲西、宗科、石里、吾依、岗木达和尕多等为主推区域,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稳步发展中低温食用菌生产。大力发展羊肚菌、松茸、獐子菌等野山菌类。加大食用菌基地建设,发展香菇、大球盖菇等品种,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羊肚菌、双胞菇、大球盖菇等食用菌2000亩、香菇等袋装食用菌300万袋,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同时,对种植基地产品、野生山野菌类进行统一包装和品牌创建,提高产品附加值。 

  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以上寨、杜柯、中壤塘为主,实施适宜中药材人工示范种植和野生抚育,逐步推广,拓展农牧民增收致富门路,摸索和总结适宜我县中药材种植经验和模式。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6000亩基地建设。 

  休闲观光农林业基地。以上杜柯乡、吾依乡、宗科乡、尕多乡和中壤塘镇为主推区域,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引入农业企业(公司),种植适宜观光植物,并利用高原林区美景和农业产业示范园(片),结合绿色蔬菜、双低油菜等生态产业集中区,适时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2000亩基地建设。 

专栏11 生态农林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绿色生态蔬菜:标准蔬菜大棚50亩、绿色蔬菜基地5000亩、农牧户户均0.25亩户菜园子工程。 

绿色食品加工:壤巴拉菜籽油、野山菜、野生菌、牦牛系列产品开发 

高原双低油菜:建设基地3500亩,包括中低产田改造、高原双低油菜新品种引进示范、机械化栽培示范、高产创建、绿色防控,统一油菜籽品牌,扶持发展加工点(坊)。 

高原优质青稞:建设优质青稞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建设加工和仓贮房屋,购置安装相关设施设备;建设优质商品青稞生产示范基地10000亩,包括良种推广、农田整治、田间作业道路建设,绿色防控设施建设以及新品种技术试验示范。 

高原特色马铃薯:建设高原特色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5000亩,包括农田整治、低产地改造、田间运输便道、机械化生产示范、脱毒种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绿色防控以及高原特色马铃薯营销及品牌创建项目。 

中低温食用菌:建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到2020,香菇等食用菌总规模300万袋,羊肚菌、双孢菇、大球盖菇等食用菌总面积2000亩。 

中药材种植基地:以上寨、杜柯、中壤塘为主,人工示范种植30亩、推广种植2650亩、野生抚育3000亩。 

休闲观光农林业:建适宜观光植物种植基地2000亩,包括耕地整治,种苗补助,运输道路建设以及绿色防控设施建设。 

 

第三节  促进牧业产业化发展

  以保护草原生态为前提,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动畜群、畜种优化工程,打造昂科牦牛品牌,适度规模发展牦牛等大家畜,促进草畜平衡发展。坚持走畜牧业特色化道路,积极开发生态旅游畜牧业,培育绿色畜产品加工业。优化布局,在全县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家畜养殖区和牧草饲料种植区。 

  南木达片区牦牛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区以及禾本科牧草种植基地。以禁牧、休牧、轮牧、天然草补播、人工种草为主要措施,促进草原休养生息,有效恢复草原植被。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行舍饲半舍饲饲养方式,严格以草定畜,实现草畜平衡。 

  上寨片区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及豆科牧草种植基地。切实加大草原建设力度,广泛开辟饲料资源,增加饲草饲料供应,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发挥农牧互补优势,积极引导联户联牧经营管理,实现标准化、规模化饲养。 

  杜柯片区牦牛、藏香猪、藏鸡规模化养殖区。严格以草定畜,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实现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开展草原生态建设,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发挥农牧结合的优势,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和草畜改良,推行舍饲半舍饲饲养方式,培育牦牛养殖大户,建立联合牧场及养殖合作社,走规模化与标准化养殖路子,引导联户联牧经营管理,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草原畜牧业。大力推广藏香猪、藏鸡养殖。 

专栏12  畜牧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人工饲草基地建设。每户平均扩建50亩人工饲草基地,全县共建30000亩。 

美国燕麦纯种繁育基地。在南木达牧草种植基地建立美国燕麦纯种繁育地500亩,推广种植20000亩。 

昂科牦牛畜种繁育区和加工区:管理区、选育区(暖棚)厂房建设;购昂科牦牛200头、建设围栏3万米、人工种草1000亩、新修牧道10公里;改建原肉联厂,改建300吨冻库、购置冷冻运输车辆、设施,改建管理区、加工区、检验区以及水电排污设施等。 

昂科牦牛品牌打造:规范化生产加工流程设计运用、商标设计注册、产品包装销售、QS认证。 

高原生态畜牧业建设示范园区 畜产品生产区基础设施建设、优良牧草生产区、饲草料加工区、畜产品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 

高原观光畜牧业 以旅游沿线的岗木达、上杜柯、南木达、中壤塘、上壤塘为主,开发草原风光和原始游牧相结合的畜牧业观光线。 

良种繁育工程:在岗木达乡、吾依乡、上杜柯乡、中壤塘镇、上壤塘乡建立昂柯牦牛扩繁场;在蒲西乡、宗科乡、壤柯镇、南木达镇建立中蜂养殖基地;在南木达片区5个乡建无公害商品肉牛、肉羊基地;培育奶牛养殖大户,建设牦牛奶源基地。 

 

第四节  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引进、培育农、林、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培养新型农民、新型牧民,扶持种养大户。通过大力发展农牧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牧民等形式,探索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配套的市场体系建设路子。依托农业企业、种养能手、农村运输、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分类型分区域积极培育扶持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到2020年,完成全县12个乡(镇)农牧服务站办公场所建设。在三大片区建3个农牧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培训农牧科技专业技术人员3000人,培训种养骨干农牧民20000人。扶持种植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00个,带动农户1500户以上;培育奶牛养殖大户10户,每户50头,至少形成5个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设施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 

第五节  加快完善农牧业服务体系

  加强农牧业生产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尤其是高半山区机耕便民道和作业道,建设机电提灌站,加强渠系配套建设,以设施农业为载体,建设农业示范园区。促进畜牧业基础设施规范化、牧道建设网络化、奶源基地规模化,创建现代畜牧业建设示范园区。在交通干线、旅游环线集中连片建设一批规模化、设施化、良种化、规范化的标准化牧草生产基地。开展现代家庭牧场示范建设,积极推行联户联牧经营管理。 

  加快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加快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育,完善田间、牧场生产便道和农村机耕道,集中连片田网、渠网、路网、林网四网配套;建立完善农资配送服务中心和村级农资放心店,构建覆盖全域的农资配送服务网络。发展农业劳务服务公司、农机租赁公司等专业性服务机构,构建与土地规模经营相适应的农业劳务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营销公司,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构建营销网络。 

  健全完善农牧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健全种养业良种培育、选育和引育体系,着力构建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技术服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强化县级重大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功能,完善乡、村两级动植物防疫体系,建立健全动植物重大疫病疫情监控预警机制。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以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专栏13 农牧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重点项目 

农业: 

业基础设施:建设高产稳产农田4500亩,新建机耕道400公里、改扩建机耕道200公里,建设农田作业便道100公里,新建机电提灌站2/80千瓦。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业务用房3200m2及配套设施设备。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及农牧民培训。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新建检验检测室、试验配套用房、信息网络、培训和技术展示用房、应急防治药品和施药器械库和10亩病虫标准观测场。组建植物疫病监测防控应急队伍、设置片区监测防控点15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设县级川藏高原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平台;网络硬件、集成及服务器托管和维护;追溯体系培训;追溯体系硬件配置等。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新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实验室,增加高效液相色谱仪、多功能水质测定仪、菌落总数测定仪、免疫荧光分析仪、酶标仪等仪器设备5台套。 

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建设南木达中心粮库和壤塘、上寨、吾依、上杜柯粮食储备库。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农产品流通市场。 

牧业: 

牧业基础设施:新建1200公里、改建250公里牧道;标准化暖棚、巷道圈、分区围栏草原、建人工草地、优良牧草设施等。 

动物防疫保护工程:建设动物防疫执法监督综合楼、牲畜疫病防治及畜产品监测中心,12个乡镇动物防疫、监测体系,产地检疫及放心肉工程、动物预防用生物制品冷链设施,无害化处理工程,畜禽定点屠宰场(猪、牛、羊、禽),无规定动物疫病指定通道和省际间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 

科技推广工程:在三大片区建设实用技术培训中心3个,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 

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专业合作社,在12个乡镇建设畜牧兽医站设立以乳品为主的畜产品收购网点、在县城及周边建设市场营销网点。 

  
 

第九章  有序发展生态工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围绕清洁能源开发、特色农副产品、中藏药材、旅游商品加工等,大力推进县域生态工业取得突破进展,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第一节  有序推进绿色能源开发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发和利用县域境内绿色和生态能源资源。加快推进绰斯甲河流域以及宗科河流域水电开发,十三五期间,加快绰斯甲、蒲西和宗上等电站的建设。加快县域境内太阳能、风能开发建设规划的编制实施,启动并着力推进南木达嘎咔、夏炎、三郎等光伏电站和茸木达风电场的开发建设,结合牧民定居点、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建设。积极推广太阳能暖房、太阳灶等新型生活生产用能设备的使用。 

第二节  积极推动特色加工业发展

  中藏药材加工。立足全县的生态优势和环境资源,创新机制,积极引进和培育道地中藏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开发以贝母、虫草、秦艽、甘松等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及中成药产品。引导道地中藏药材+产业链条式发展。做响觉囊藏香、壤巴拉特色藏医药品牌,不断拓宽中藏药产品市场。 

  生态食品加工。坚持绿色、生态生产经营理念,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和消费环境变化,积极申报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整合壤塘县佳禾惠农农贸有限公司、壤塘县林源菌业有限公司、壤塘县粮油收储公司资源,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县域龙头企业。以热布卡、宗科生态效益农业示范园、大学生村官创业园以及小伊里和壤古香菇基地为依托,开发具有壤塘特色的优质青稞、绿色蔬菜、双低油菜、山野菜、野生菌、牦牛肉等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做大做强壤巴拉昂科牦牛品牌,提高农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特色工艺产品加工。积极适应文化旅游市场发展趋势,顺应国内外游客消费倾向,积极扶持和培育民族特色生产生活用品以及觉囊特色宗教用品的商业性开发。加快民族手工艺产品原产地壤巴拉标识建设,积极培育和申报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促进县域特色手工艺品生产。以壤柯镇和中壤塘为中心,打造唐卡、石刻、木刻、藏香、泥塑等民族工艺产品,促进民族手工艺品产业链式发展,满足多层次、差异化的市场需求,打造四川藏区精品文化旅游商品加工中心 

第三节  合理开发与利用矿产资源

  依托境内丰富的金、铌钽等矿产资源,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的原则,树立底线思维,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以转变矿产资源利用方式为主线,培育优势矿产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集约开发、循环发展的要求,运用市场化手段走集约发展之路,对矿产资源实施科学开发、有序开发。强化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的方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在生态环境容量许可范围内,走一条健康有序可持续的矿业发展之路。 

第四节  培育良好投资和经营环境

  依托壤塘政务服务中心,进一步梳理、完善、出台壤塘投资经营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一条龙服务机制,在全社会形成重商、亲商、惠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以壤塘为主体,充分利用德阿工业园区平台,借助浙江、绵阳援建契机以及国内、省内和州各种博览会等形式进行多种途径多平台招商,积极推动全县工业大发展。充分利用和发挥县域民族文化、自然景观、矿产资源、清洁能源以及优异的生态环境等特色优势资源,策划包装一批竞争能力强、市场潜力大、投资风险小的重大项目,吸引外来企业投资落地和扎根创业。 

    

专栏14   生态工业重点项目 

绿色清洁能源:建成宗上电站,加快绰斯甲、蒲西、宗皮等水电资源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南木达嘎咔、夏炎、三郎等光伏场区太阳能资源开发;启动茸木达风电场前期相关工作;高效低排生物质能炉等新型生产生活用能设备开发推广等生物能资源开发项目。 

绿色食品加工:壤巴拉菜籽油、野山菜、野生菌、牦牛系列产品开发。 

中藏药材加工:壤巴拉特色藏药加工以及觉囊藏香加工等项目。 

民族工艺产品:民族手工艺产品原产地标识建设;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培育;民族手工艺产品链建设(唐卡、石刻、木刻、藏香、泥塑等)。 

 

第十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旅游发展承接能力

  结合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坚持信息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导向,把增强全县城乡功能与县域服务业快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围绕支柱产业配套和民生重点,实现县域服务业全方位发展。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以壤柯镇、南木达镇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入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充分借助县供销合作社和邮政局的传统平台优势,形成全县城乡物流配送网络系统。完善万村千乡商贸体系,鼓励现代物流向农村延伸,不断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和布局。加快重点乡镇综合性市场、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和改造。 

  规范发展住宿餐饮业。加快完善好县城和中壤塘吃、住、行、游、购、娱核心要素保障,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全面提高餐饮、住宿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游客在市内吃有特色、住有档次、行有保障、游有重点、购有商品、娱有品位的目标。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强壤柯镇、中壤塘、南木达、上寨、上杜柯乡等重点乡镇的金融网点建设,逐步实现金融网点所有乡镇全覆盖,对重点文化旅游企业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一对一金融服务。同时,加快普惠金融发展,为农牧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第二节  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

  大力发展高端文化旅游。围绕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依托中壤塘觉囊文化旅游经济集中发展区通过“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文化”和“互联网+旅游产品”,发展觉囊文化体验、玛拉雅文化展示等高端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营销与策划、婚庆礼仪、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型产业,规范整顿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新兴先导型服务业。通过“互联网+便民富民服务”,面向城乡居民,加快发展社会养老以及家政、物业、社区、文化休闲娱乐等新兴服务业,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体育、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业的社会化进程,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全县乡镇社区服务设施,促进网络化布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保健、健康养老、残疾人托养等服务。 

第三节  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电商在农业农村的应用,把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鼓励社会资本、供销社等各类主体建设涉农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民族工艺产品、文化旅游等市场,为农产品进入更广阔的市场拓展空间。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鼓励各类电商平台依托现有各部门的农村网络渠道、站点,发展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用品电子商务。 

第四节  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体系。积极开展协会工作,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服务贸易经营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联合与合作,防止出现盲目建设和无序竞争,规范服务贸易行业行为。加强诚信体系和市场执法能力建设,提升综合执法水平。把商务综合执法工作落到实处,重点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市场信息体制机制建设,积极利用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新型经营方式,整合商贸流通资源,全面推进经营管理创新 

专栏15  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商贸物流:建设壤柯镇和南木达镇、上寨物流中心;建设壤柯镇和中壤塘文化旅游商业街区;规范、改造各乡镇综合性市场;建设杜柯、南木达、上寨食品监测、监督管所及能力建设;建设牧民定居点流通服务组织和网络。 

供销合作社转型发展:建设12个乡镇农村社区农资供应及配送网点、生鲜小超市,壤柯镇烟花爆竹仓储及专销点,3个乡镇再生资源回收和农副产品收购站点和县农资土特产加工、仓储、物流项目。 

金融服务:建设壤柯镇、中壤塘镇、南木达镇、上杜柯乡、上寨等重点乡镇金融网点。 

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卫生保健、健康养老、残疾人托养等在全县范围由重点乡镇到农牧民居住点的网络化布局和延伸。 

 

  
 

第四篇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法治壤塘建设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民生九难问题,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全力建成健康壤塘。全面实施依法治县,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做强做实基层政权,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确保社会持续和谐稳定,推进法治壤塘建设进程。 

 

 

  
 

第十一章  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民生九难问题,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全力建成健康壤塘 

第一节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实施藏区教育专项计划、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优化教育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积极改善教育发展条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实施15年免费教育。完善智慧教育体系。到2020年,教育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富有活力,与壤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 

  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进一步提升城镇幼教水平,满足城镇人口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完善城区、乡村幼儿园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标准幼儿园。依托乡中心学校建设中心幼儿园,通过实施壤塘县乡镇幼儿园改扩建项目、幼儿园学生桌凳、学生生活卧具、学生食堂设施购置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乡村幼儿园保教质量。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建立稳定的以城镇为中心、乡(镇)为基础、公办为主体、民办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县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现乡乡建幼儿园。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教学设备,提升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重点打造规模寄宿制学校,通过实施壤塘县城关小学学生宿舍、壤塘县寄宿制小学建设等项目,做精做强城区乡镇中心学校。加大对边远农牧区义务教育宣传力度,改善义务教育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继续实施好营养改善计划。提高中小学农牧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远程教育水平。完善城乡教师交流互动机制,促进城乡教师均衡配置,配齐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任教师。扩大城镇所在地中小学容量,根本解决城镇教育资源紧张状况。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规范地方课程,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推进区域、学校之间对口支援。到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 

  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提高普通高中入学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到2020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推动藏文中学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实施壤塘县寄宿制中学宿舍和学生食堂建设项目、壤塘县寄宿制中学建设等项目。统筹推进职业教育,继续实施“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和以传习所为依托的民族特色教育,实现普通高中教育与职教比例达到5:5。依托省、州及对口支援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培养各行业技能型人才。全面开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能培训,围绕现代农牧业发展、全域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行农牧区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高度重视双语教学。继续加大双语教学投入,提高双语教学办学水平,构建各学段相互衔接、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具有藏区特点的教育体系。加强农牧区双语幼儿园(班)建设,基本普及学前两年双语教育。规范双语教学学校管理,加快双语学校标准化建设。力争把壤塘县藏文中学纳入川甘青三省接合部优质双语教育基地。 

  注重发展特殊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全面推进全纳教育。探索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完善覆盖城乡的随班就读体系,鼓励和支持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学生,并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统筹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强化教师队伍保障。依托省内高校、绵阳市对口援建和西南民族大学等重点院校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省属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为全县定向培养双语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鼓励到边远农牧区任教。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实施定期轮训制度,提高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和双语教学能力。加快农牧区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教师居住条件。完善教育对口帮扶机制。 

专栏16  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寄宿制小学、寄宿制中学建设:学生宿舍、食堂、综合用房、教师周转房、其他生活用房、运动场、围墙、堡坎、绿化、信息化建设等。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校舍建设:蒲西乡、吾依乡、茸木达、上壤塘中心校、南木达、伊里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上杜柯乡中心校教师周转宿舍、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建设项目,石里乡中心校教学楼、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床及生活卧具、课桌凳、食堂设施购置,伊里、南木达等11个乡镇中小学设备信息化建设。中壤塘镇、上壤塘乡、尕多乡、石里乡中心校、南木达中小学运动场建设。 

学前教育建设项目:上壤塘乡幼儿园园舍建设项目,茸木达、吾依、尕多、南木达、蒲西、岗木达乡幼儿园改扩建项目,上壤塘、中壤塘、上杜柯、宗科乡幼-儿园教师周转宿舍,新建巴生村、克久、热布卡村等29所村级幼儿园以及幼儿园设备设施、学生课桌凳、床及生活卧具、食堂设施购置等。 

学校供暖项目:完成县城中学、城关小学学校供暖设施建设及日常营运维护。 

片区全民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壤塘县教育培训中心建设、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培训项目2个。 

第二节  推进健康壤塘建设

  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卫生计生精确扶贫专项行动和藏区六大民生工程卫生项目,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努力建好壤塘县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能力建设和壤塘县远程诊疗系统。到2020年,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标准化、信息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标准化、信息化卫生室。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开展农村饮用水、重点疾病监测,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管理,健全覆盖城乡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加强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立完善健康素质监测体系;加快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完成县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加强产科、儿科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妇幼保健生育服务水平;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应急平台,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健全卫生应急预警体系,提高卫生应急水平。到2020年建成科学合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运转协调、反应灵敏的县、乡、村三级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推进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提升包虫病防治效果,巩固大骨节病防控成果。 

  大力发展中藏医药事业。充分利用藏医传习所在藏医领域的优势,充分挖掘传统精髓,结合现代医药技术,加强藏医药常用新制剂开发。抓好藏药材生产基地和制剂中心建设,为有市场前景的藏药产业化开发、批号申请提供支持、创造条件。完善中藏医疗机构建设,支持发展中藏医预防保健服务。突出产、研、用结合,加强中藏医药专业科室建设和临床运用。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分级诊疗,推进公立医药改革,巩固基本医药制度,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合法兴办医疗机构。加强卫生人才体系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系统性培养卫生人才,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强化本土卫生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绩效工资等人事薪酬制度,落实村医养老等待遇。 

专栏17  医疗卫生事业重点项目 

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能力建设: 21个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 

远程诊疗:远程医疗系统服务器、交换机、存储器、会诊平台终端、视频等硬件购置及远程医疗系统软件购置。 

乡村全科医生培养基地:新建业务用房1800㎡及设施设备。 

藏医药标准化制剂室:新建标准化制剂室10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设备。 

藏医院能力提升建设项目:改建县藏医院业务用房5920平方米及辅助设施。 

疾控中心能力提升项目:改扩建疾控中心2000平方米及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相关配套设备设施。 

救体系建设项目:2个重点乡镇及景区急救点建设600平方米及设备购置。 

第三节  促进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壤塘县综合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和城市社区、乡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备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支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影剧院等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建设集文化、休闲、娱乐、健身、商业等多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服务综合体。全面实施所有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实施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兴建数字农家(寺庙)书屋和阅报栏工程。实施流动文化服务项目,加强流动放映车和应急广播车配备。继续开展壤巴拉节看花节赛马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促使人才结构更加合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管理、监管、运行和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继续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基本形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展示体系。加强对觉囊唐卡手雕石刻的保护,推进觉囊文化展示中心建设,规划建设觉囊文化体验园,举办壤塘县非遗文化节,联合觉囊文化沿线各地区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日斯满巴碉楼修卡悬天藏寨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加强藏区传统建筑、民居的保护。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和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实施藏区民间发展和保护项目,支持藏文化产品创造和生产。健全承接机制,加强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和人才培养,落实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鼓励和扶持代表性传承人提高技艺和开展传习活动。 

  加强舆论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州、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新建县应急广播村村响平台。全面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译制、制作能力建设,完善配置节目译制和播出设备。加快数字影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保障机制。扶持藏文图书出版和藏语文创作和翻译。强化舆论引导,正确舆论导向。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建设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实现基层社区和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县体育馆及各级学校体育设施利用率。广泛开展群众性竞技体育活动,壮大基层团体体育组织。支持培育具有壤塘特点的体育运动组织,培育高端户外运动市场,大力发展赛马、登山、漂流、野外拓展、越野自驾等户外运动项目。积极引进、参与国内外大型赛事活动,培育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体育赛事、场馆经营、体育用品等多种体育服务,推进体育产业与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专栏18  文化体育事业重点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提升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建筑面积达到500平米,室外硬化活动场地达到500平米)和提升60个村文化活动室(每村文化活动室达到建筑面积达到50平米,室外硬化活动场地达到300平米以上)。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设壤塘县非遗文化传承园、觉囊文化产业园、民族文化孵化中心、文化传承基地培训等。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护工程:对全县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保护。 

安多语译制中心设备建设项目:实现当地藏语节目覆盖。 

应急广播电视系统工程:新建县级应急广播系统1个,接入州应急广播系统,实现州、县、乡村3级应急广播统一机制。县广播电视台配置一台六讯道高清数字现场直播车。 

文艺创作和文化繁荣体系建设工程:以南木达藏戏、觉囊梵音古乐为核心,推进乌兰牧骑演出队伍建设,配套相关设施、设备,补助创作资金,打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文化队伍人才培训工程:开展针对性、实用性的台、馆、站文化人才和演艺队伍人才培训。 

全民健身设施及体系建设: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和社区多功能全民健身设施。完善培训基地设施配备及师资队伍建设。 

第四节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积极做好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和推广示范工作,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大科普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大对中小学生、农牧民、寺庙僧人等重点群体科普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全社会创新精神,强化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意识。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动壤塘县科普活动中心、中小学小型流动科技馆建设。加快引进推广各类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积极推动先进技术手段在节能环保、生态治理、防灾减灾、公共安全、人口健康、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围绕旅游、能源、矿产、医药、农牧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力推广对农牧民致富带动作用强的科技项目。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在中藏药开发、高原农作物培育与开发、畜禽改良、高寒草地优良牧草选育、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病虫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加强民生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城关转化,着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统筹推进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开辟引才绿色通道,放宽机关事业单位录用急需紧缺型人才限制,对高端人才实施特殊优惠政策。加强医疗卫生、教育、农技、旅游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对口帮扶,进一步加大志愿西部开发高校大学生服务团、专家援藏团争取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人才对口培养项目,主动寻找对口援建地区优势部门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实践培训。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健全人才发展市场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社会参与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创造条件,优化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重点加强农牧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探索协作培养等方式,培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人才。不断优化用人留人的环境,积极改善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加大干部职工周转房建设力度,积极提高工资待遇,妥善解决各类人才配偶就业、养老医疗、职务职称、子女入学等问题,切实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专栏19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重点项目 

公共实训基地培训:新建面积3000平方米,可承担8个以上职业技能训练 

畜牧实用技术培训中心:新建3个畜牧实用技术培训中心 

新型农牧民培训: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 

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培训畜牧兽医、农业技术等乡村专业技术人才。 

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建设业务用房600平方米,配套设施和12个服务平台。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新建检验检测室500m,试验配套用房300m信息网络、培训和技术展示用房200m,应急防治药品和施药器械库500m10亩病虫标准观测场。组建植物疫病监测防控应急队伍、设置片区监测防控点15个。 

第五节  加强就业创业体系建设

  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出台激励政策,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农副产品、旅游商品加工业,开发城乡环保、草场维护、森林管护、乡村道路协管、定居点社会管理等公益性岗位,积极促进当地大中专毕业生、“9+3”中职毕业生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功能完备、资源共享的县、乡、村(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新体系。落实鼓励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和公益性托底安置就业的政策措施。实施劳动合同制,规范各类企业的用工行为,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强面向农牧民、青年失业人员等专项技能和就业岗前培训。对双困人员和单亲家庭实施精细化免费就业援助,实现托底帮扶。  

第六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健全城镇职工五险制度,逐步提高五险待遇水平;全面提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层次和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多渠道筹措社保基金。 

  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做好城乡低保户、三孤、农村五保、重点优抚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工作; 抓好大骨节病III度患者集中供养工作,逐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增强脱贫攻坚中的政策兜底功能。规范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专栏20  社会保障体系重点项目 

农村集中供养中心:新建面积220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设备,供养对象1600人。 

乡镇老年人活动中心:在南木达镇、宗科乡新建面积12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设备。 

儿童救助福利服务中心:新建面积15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设备。 

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新建救灾储备中心45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设备。 

第十二章  全面实施依法治县,                       构建法治壤塘保障力

面实施依法治县,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做强做实基层政权,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确保社会持续和谐稳定,推进法治壤塘建设进程。 

第一节  全面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支持人大和政协依法履行职能,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和党内民主建设,加强村(社)自治性组织建设,广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民主权利。全面推进依法治县、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决策法定程序,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责任纠错机制。广泛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大力实施法律七进活动,建设数字化法治宣传平台,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第二节  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不断创新民族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驾驭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把理顺民族关系、完善民族纠纷调解机制、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爱国爱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围绕寺庙管理、争取人心、维护稳定三大任务,依法治寺,以戒管僧,严格落实寺庙四项责任,扎实开展法律进寺庙活动,依法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宗教活动、寺庙财务管理。积极推进宗教社会化管理,将寺庙基础设施建设、寺庙文物保护、文明和谐寺庙所需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寺庙网格化和寺庙分类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工作,争取民心僧心,筑牢夯实反分裂维稳基础。加强全县寺庙管理干部队伍培训,提高宗教界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力度,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构建全县寺庙管理工作新常态。 

  

专栏21  寺庙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寺管会、寺管所办公场所建设:完善3个寺管会11个乡镇寺管所办公场所及配套设施建设。 

寺庙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各寺庙地灾治理、水、电、路、坝子、堡坎、寺庙书屋及民管会办公室、太阳能路灯、卫星直播设施、寺庙公共建筑维修、消防设施、僧舍公寓楼、僧人浴室及配套设施、厕所、垃圾池、文物陈列保管室、宗教文物保护等。部分寺庙的集中供水、排污、防洪建设。 

 

第三节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切实加强基层政权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充实基层公安、国家安全机关力量,加强技术手段建设,配备完善必要的维稳处突装备。新建维稳力量联合训练基地、后勤保障基地、民兵训练基地等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公检法司政法机构及基层政权机关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偏远乡镇、重点寺庙、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建设。加大干部周转房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创造栓心留人环境。全力支持政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2020年底全面完成村(社区)活动场所提升改造。继续加强基层党校建设。加强涉藏外事外宣工作和舆论反制工作,加强重点寺庙派出所(警务室)建设,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坚决贯彻中央、省、州关于反分裂斗争的各项方针政策,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活动,大力推进寺庙公共服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民生带动寺庙民生保障机制、寺庙维修经费增长机制,推进寺庙远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和健全反分裂斗争的工作机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节  全面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着力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以确保公共安全、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力促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强化社会治理薄弱环节整治,把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延伸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寺庙,建立健全新型社区治理和服务体制。充分调动两委会积极性,发挥治保组织和群防群治作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人防、技防、物防体系建设。加强网格化服务与管理建设,配足网格员和管理设备。依法规范民间调解秩序,进一步建立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加快构建社会预警、应急救援、动员指挥等综合应急体系,完善危机处置和责任追究机制,推进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信息化,提高危机处理和抗风险能力。 

专栏22  基层政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乡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乡镇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建设和乡镇办公网络标准化、自动化建设,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县乡干部周转房建设:建设周转房400套。 

乡镇人才培训工程:每年对12个乡镇人才进行综合培训。 

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培训基地建设。 

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建设综合应急、专业应急和志愿应急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建设以县级物资储备系统为中枢,部门和县级物资保障系统为支撑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县乡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建设,整合建设县乡综治维稳工作平台。 

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公安干警技战术训练基地、公安信息化系统,完善指挥系统和公共场所安防设施侦查等设备,建设县乡干部业务用房及周转房。建设业务技术扁平化指挥系统和治安卡口系统,实施城乡天网工程,配置反恐维稳、侦察设施设备。 

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关、南木达、蒲西人民法庭;加强乡镇建设,满足检察机关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功能;加强司法法制文化广场及走廊、社会矫正和安置帮教过渡基地、4个片区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办公设施设备,加强干部周转房建设。 

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壤塘乡二级消防站建设。消防系统高清晰视频会议、接处警、语音系统建设。维稳、救援、处突、洗消、防护等装备建设。   

处突应急系统建设:新建维稳力量联合训练基地、后勤保障基地。加强人防和应急通讯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指挥平台、联户联防、网格化服务与管理平台、矛盾纠纷信息平台、数字化法制宣传平台和司法安置帮教后台管理平台。 

队伍建设:增设、健全政法各部门内设机构、派出机构、增添政法委、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森林公安干警及干部编制,加强业务能力培训。 

 

  
 

第五篇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确保总体战略顺利实施

  

坚持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理念。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强区域合作,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以G227S453为纽带,加强与甘孜、青海等区域的合作。围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重点领域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制度保障,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统筹协调,加强监督管理,调控引导好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保《壤塘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第十三章  加强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经济领域体制改革,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不断创新内陆开放模式,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第一节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重点领域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强化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能,推动政府主要职能重点转向政府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流程和环节,建立起规范透明、决策科学、便捷高效的审批制度。加强部门职能整合,探索推进县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推进中壤塘、蒲西等有条件的乡撤乡建镇工作和乡镇合并工作。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合法利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投融资模式创新。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围绕三农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农村金融发展新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市场,建立健全要素市场交易机制和平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资源开发机制,尝试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参股优势资源开发,建立起兼顾政府、企业和群众利益的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 

深化城乡统筹发展改革。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草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颁证工作。创新农牧业经营模式,以放活土地、草场经营权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建立农牧区土地、草场流转体制机制。农村土地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农牧民将土地、草场使用权资本化,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农牧民向城镇集中居住,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旅游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分工互补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第二节  推动发展方式创新

  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思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实施,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三次产业的应用和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尕多热布卡生态效益农业示范园、宗科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等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广智能灌溉、智能施肥与智能温控等自动控制技术,积极搭建农副土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旅游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创新公共服务供应方式。加快智慧城市智能小区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在政务管理、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社区管理与服务、旅游服务、社会安全、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推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电子政务协同与信息交换平台及园区、综合物流、农产品信息服务等网络平台。全面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重点提高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应用水平,加大信息助教、助残和扶贫力度,推进医疗、教育等信息化系统建设 

第三节  实施开放合作战略

  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强区域合作,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以G227S453为纽带,以上杜柯、茸木达为支点,把壤塘打造成西部出川大通道。 

努力扩大区域开放与合作。深度融入全州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大契机,加强与周边地区在交通运输大通道、区域旅游大环线、高原生态屏障建设及藏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强与色达、红原、金川、马尔康以及青海班玛县等区域的合作,积极融入大草原国际精品旅游区和藏羌走廊·31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旅游走廊。发挥好红原、马尔康、九寨沟以及汶川、成都作为旅游窗口的作用,加强宣传推广,有效拓展旅游客源市场。鼓励外商和民营资本投资参与旅游、水电等优势资源的开发,推动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合作。  

  实做好对口援建对接工作。依托省内“7+20”对口支援和帮扶机制,积极配合做好对口支援定点扶贫工作。抓住浙江温州、绵阳市对口援建的机遇,主动做好对接工作,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就业创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人才培养和引进、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扩大交流交往等七大重点领域受援对接工作,推动对口帮扶向对口合作转变。鼓励资源开发企业加大对当地帮扶力度,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扶贫自愿者行动 

  
 

第十四章  强化纲要保障措施确保目标顺利实现

坚持党委对经济社会工作的领导,突出规划引领,推动政府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保障能力,动员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共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统筹组织规划编制和推进工作,协调规划重大问题解决,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由领导小组牵头建立多方联动工作机制和定期考评机制,明确部门分工,制定实施细则,抓好工作落实,定期对规划实施进程和实绩进行考评。 

第二节  加强规划衔接

  发挥总体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按照规划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时间进度、空间布局推进,各专项规划需围绕和依据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制定完善重点领域和部门发展专门规划,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门规划之间的有效协调,加强各期目标和任务之间的有机衔接。 

第三节  转变政府职能

  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强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宏观组织和统筹协调。按照忠诚、为民、务实、清廉要求,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步伐,拓展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构建立体化、参与式、网络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政府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公信力。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职责。 

第四节  力促体制创新

  以促进农村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和稳妥展开农牧区土地产权确权颁证、流转交易、抵押贷款,促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等为重点,加大农村改革力度。促进供销合作社转型发展,增强沟通城乡的能力。加快国有林场改革转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森林职工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生态奖补发放政策,鼓励牲畜出栏,确保草蓄平衡。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优化扶贫开发机制。突出抓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工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建立以公共服务、扶贫攻坚和生态环境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施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加强规划实施与项目管理工作,围绕规划体系、评估机制、监督检查等环节,构建多方联动、务实高效的动态评估体系。 

第五节  强化要素保障

  建立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县域劳动力市场和土地等要素交易平台建设。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PPP模式等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在土地确权基础上稳妥推进农牧区土地征收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完善被征地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县域范围内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六节  引导公众参与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规划的认知度,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和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完善规划编制和推进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参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积极性,形成全县上下一盘棋,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共同推动壤塘大发展。 

  
 

附件1:壤塘县十三五规划储备项目概述

    

  我县十三五规划共计储备各类项目464个,总投资  330亿元,其分类如下: 

  一、基础设施建设(140个项目,总投资78.7亿元) 

  (一)交通基础设施类27个项目,总投资18.1亿元; 

  (二)农业基础设施类38个项目,总投资9亿元; 

  (三)水利基础设施类24个项目,总投资16.7亿元; 

  (四)市政基础设施类31个项目,总投资13.5亿元; 

  (五)通信基础设施类8个项目,总投资1.8亿元; 

  六)旅游基础设施类12个项目,总投资19.6亿元; 

  二、产业发展(116个项目,总投资203亿元) 

  (一)工业类2个项目,总投资0.16亿元; 

  (二)能源类7个项目,总投资120亿元; 

  (三)电网类6个项目,总投资54.5亿元; 

  (四)农业类23个项目,总投资3.7亿元; 

  (五)旅游类6个项目,总投资2.3亿元; 

  (六)商贸类20个项目,总投资2亿元; 

  (七)服务业类21个项目,总投资1.3 亿元; 

  (八)文化体育类31个项目,总投资19.3亿元; 

  三、民生和社会事业(152个项目,总投资30亿元) 

  (一)城镇居民住房类6个项目,总投资3.4亿元; 

  (二)农房类14个项目,总投资10.2亿元; 

  (三)教育类34个项目,总投资5亿元; 

  (四)卫生类36个项目,总投资4亿元; 

  (五)广播电视设施类6个项目,总投资1.5亿元; 

  (六)社会福利设施类13个项目,总投资2.7亿元; 

  (七)政权设施类39个项目,总投资3亿元; 

  (八)就业服务类4个项目,总投资0.17亿元; 

  四、生态环境 

  56个项目,总投资17.6亿元; 

  
 

附件2:名词解释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五位一体 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五个认同”: 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打造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农村电子商务指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兼而成为遍布县、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指通过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智慧城市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雨露计划”:指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特色,以提高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宗旨,以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手段,以促成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为途径,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达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五小水利”:即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 

  三免一补”: 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一项政策。三免即免课本费、免杂费、免文具费;一补即对小学半寄宿制学生和初中困难学生生活给予补助。 

  三通两平台”: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三网融合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合并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等多个领域。以后的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7+20”指由成都、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乐山、宜宾7个经济发达市选派干部人才,对口支援20个藏区困难县。 

  七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 

  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指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88个县开展扶贫开发攻坚。 

  十大扶贫工程”: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新村建设扶贫、教育与就业扶贫、生态建设扶贫、医疗卫生计生扶贫、文化惠民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社会扶贫、财政金融扶贫。 

  三好两富”:即好房子、好日子、好身子,物质丰富、精神富足。 

  四根支柱”:即农牧产业、文化产业、生态产业、资源开发产业。 

  四更壤塘”:即经济更具实力、生活更加幸福、城乡更显秀美、社会更为和谐。 

  两区一建设”:即觉囊文化旅游经济集中发展区、生态经济集中发展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一城两县三地一城即高原林海秀城;两县即川甘青河源生态文明示范县、国家深度贫病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县;三地即川甘青结合部宗教文化旅游黄金地、川甘青结合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地、川甘青结合部多元民俗文化体验地。 

  一主三中心一主即以壤柯镇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为主体;三中心即以中壤塘镇为特色旅游小镇;南木达镇为壤塘农贸产品重要集散地和中转站;上寨为G31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上的重要驿站建设为中心。 

  “1125”(一轴、一环、两心、五区):|“一轴即壤塘旅游发展动力轴;一环,全域旅游内环线;两心即壤柯镇旅游集散主中心、南木达镇旅游集散次中心;五区即棒托寺旅游区、中壤塘海子山旅游区、上杜柯旅游区、香拉东吉圣山旅游区、宗科沟野人大峡谷旅游区。 

  双困即生活困难、就业困难。 

分享到:
0
审核:黄勇    责编:陶淑群 泽勇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主  办:中共壤塘县委 365备用网址大全
承  办:365备用网址大全办公室  联系电话:0837-2378206
网站维护:365备用网址大全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37-2378206  您是第 位访问者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2379296 举报邮箱:rt-zfb@abazhou.gov.cn
Copyright 2016 www.hunanyou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蜀ICP备11005516号 | 网站声明